秋冬来临,小心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CO)俗称煤气:为无色、无臭、无味、无刺激性的气体,凡含碳物质燃烧不完全均可产生。人体经呼吸道吸入空气中CO含量超过0.01﹪时,即一氧化碳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致使机体各组织尤其是脑组织缺氧,严重者可因为心、肺、脑缺氧衰竭而死亡,临床上称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临床表现:
1.轻度中毒: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10%—30%
神经系统一般症状,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无力、眼花、耳鸣、无昏迷。
2、中度中毒: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30%—50%
除上述症状外,尚可出现呼吸及脉搏增快,多汗、烦躁、走路不稳、颜面潮红、皮肤粘膜“樱桃红色”,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迟钝、腱反射减弱等浅昏迷的表现老是感觉睡不醒、困倦乏力。
3、重度中毒: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50%
病人深度昏迷,各种反射消失,常并发脑水肿、肺水肿、休克和严重心肌损害、心律失常、心肌梗塞、惊厥、皮肤黏膜苍白或者青紫,严重者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在24小时内死亡者,血呈樱桃红色。各脏器充血水肿和点状出血
幸存者留有后遗症,如:迟发型脑病及神经精神并发症
病理生理学
CO中毒主要引起全身组织缺氧。CO吸入体内后,85%与血液中红细胞的血红蛋白(Hb)结合,形成稳定的COHb。CO与Hb的亲和力比氧与Hb的亲和力大倍。吸入较低浓度CO即可产生大量COHb。COHb导致血红蛋白失去结合氧的能力,严重地影响血红蛋白输送氧的作用,使机体、器官、组织发生急性缺氧。
CO中毒时,体内血管吻合枝少而代谢旺盛的器官如脑和心最易遭受损害。脑内小血管迅速麻痹、扩张。脑内三磷酸腺苷(ATP)在无氧情况下迅速耗尽,钠泵运转不灵,钠离子蓄积于细胞内而诱发脑细胞内水肿。缺氧使血管内皮细胞发生肿胀而造成脑血管循环障碍。缺氧时,脑内酸性代谢产物蓄积,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而产生脑细胞间质水肿。脑血循环障碍可造成血栓形成、缺血性坏死以及广泛的脱髓鞘病变。
中毒后迟发型脑病的表现
意识障碍恢复后,经过2-60天的“假愈期”,再次出现一系列神经、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
精神意识障碍:精神及意识障碍呈痴呆状态、谵妄状态或去大脑皮层状态
锥体外系神经障碍:出现帕金森氏综合征的表现;表情淡漠、肌张力增强、静止震颤、前冲步态
锥体系神经损害:偏瘫、病理反射阳性或小便失禁
大脑皮质局灶性功能障碍:失语、失眠、不能站立、继发性癫痫
脑神经及周围神经损害:视神经萎缩、听神经损害、周围神经病变
如何进行CO现场急救
1.首先鉴定是否是煤气中毒,凡现场散发有煤气异味,病人口唇呈樱桃红色是最有力的中毒证明;
2.其次立即打开门窗或把中毒者转移到空气新鲜的地方,解松衣扣,腰带,并使中毒者头后仰,保持呼吸道通畅;
3.若自己意识到煤气中毒,应就地匍匐,及时离开现场;
4.居室外的人进入室内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不要开灯或使用火柴打火机等,以免发生爆炸;
5.迅速呼救,及时拨打“”急救电话。
治疗:
1.脱离中毒环境。
2.供氧、纠正缺氧:吸氧(迅速给氧是纠正缺氧最有效的方法。轻度中毒者给予鼻导管或面罩低流量吸氧,中重度中毒者给予高流量吸氧,氧流量为8-10L/min(时间不超过24h,以免发生氧中毒)
高压氧早期使用对于防止出现迟发性脑病更为重要。
3.改善脑组织代谢,防治脑水肿(早期使用20%甘露醇静滴或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能降低机体的应激反应,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有助于缓解脑水肿。
4.防治并发症和后发症尤其是预防迟发性脑病。
5.换血(纠正一氧化碳结合的血红蛋白)。
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方法:
1.燃气热水器不要安装在洗澡间内;
2.使用燃气热水器时,保持良好通风,洗澡时间不宜太长,洗完澡后,要认真检查热水器是否完全关闭好;
3.在密闭的房间中,不要燃烧煤炭,木炭取暖;
4.停止的汽车中开空调,切记打开车窗通风;
5.定期检查燃气热水器胶管,如发现胶管老化,有裂缝、破损、漏气现象应及时更换;
6.如发现家人一氧化碳中毒时,应立即打开门窗,把病人转移到氧气充足的地方,尽快关闭燃气管道,检查发生漏气原因,及时修理。如果病人病情严重,还需拨打求救。
谨防一氧化碳中毒,共创平安幸福家园。希望大家提高警惕,预防一氧化碳中毒,共度一个安全、平安、健康、幸福的冬季!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