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暖三
二十多年的工作经常要面对生死,却一直也没有时间和心情去梳理那些记忆深处?难以描述的感悟,直到结束才能安静下来细细去品其中的个中滋味。
曾经有那么些年同学们络绎不绝结婚生子,我工作的地方自然而然也就是大家经常光顾的地方,看着父亲院子里那些我接生下来的地上跑的和抱在手里的孩子们,经常心里飘过一丝快感。在那个通讯还不是很发达的年代,接到过家属的感谢电话却回忆不起护理过的病人面庞;也有从广州每年抱着我接生的孩子回来看我的父亲;碰见过重度产前子痫昏迷在家被送来,和医生奋力抢救一晚夺回的鲜活生命。那时自己很年轻,面对那些微笑感激的面庞内心却没有更深的感触,只是觉得做了自己该做的工作而已,没有意识到生命本身对于自己和其家庭的意义。直到有一天接生了一个高龄产妇后,才和患者及家属一起体会到了天塌下来的感觉。四十多岁的产妇已经遭遇了意外失去二十岁儿子的经历,因为妊娠看不出与其他产妇更大的差异,却让我记住了她那头发极少的谢顶且皱纹深厚的爱人。经产妇的第一产程没有意外的顺利,宫口开全后头顺利娩出,意外的却是肩难产,短时间内想尽各种办法还是眼睁睁看着婴儿的脸由白变紫,由紫变黑。出来后的婴儿重度窒息,评分只有1分,仅存那微弱的不规则心跳,心肺复苏、插管后呼吸慢慢建立,儿科、产科医生,我和夜班护士四个人一夜未眠,直到第二医院。安静下来以后心口像是堵了块巨大的石头,当时的那种压榨感和无助感逐渐向全身蔓延,可是必须憋着不能哭,因为产妇更需要安慰。一个月后,孩子被抱来体检,母亲却没来,在家中风了。那一刻我没有忍住,在治疗室里摘下口罩默默流泪,因为我们都知道这个孩子缺氧时间太长,在今后缺血缺氧性脑病遗留后遗症的人生道路上将会走得很艰难……心路成长的历程也许就是由这些有血有肉的故事一个个拼接而成的,不管你愿不愿意,都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上演,不同的人物和不同的事件,让自己去感受不一样的人生。拿到大专毕业证以后我被安排进了脑外的重症监护病房学习。毕业季为了让我们的理论更扎实,类似于现在的规培,我是第一批有过一年多的科室轮转学习的护理人员,加上平时的帮助工作经历,这已经是第三次进入脑外科。对于各类车祸造成的颅脑损伤除了观察好病情,做好治疗护理,强体力的工作压力麻木了我的思维,没有更多精力去感慨生命的无常。很意外在进入监护病房的第一天认识了这样一个小伙子,全病房唯一意识清醒的病人,因为工地高空作业没有系安全带坠落造成高位截瘫。二十出头的年纪,喉里插着呼吸机管道,骨瘦如柴躺在病床上,等待喂食和每小时一次的翻身。第一次他用话语的方式表达意愿的时候,我很吃惊,在我的想象中他是无法说话的,可是他确实说了,那种只有嘴型无法发出声音的话语让人心里特别酸楚。认识的时候他已经在病床上躺了一个月,一个清醒的病人在隔离的重症监护病房每天听着各种机器的蜂鸣和随时突发的抢救事件,看着走向生命尽头的病友被推出去的霎那,我实在无法想象这个病人是如何度过这些心理煎熬的。慢慢熟悉起来,也习惯了这种没有声音的交流方式,每日从他淡定的目光里我知道了更多。没有用工协议,老板不肯拿出更多的钱救治,家在外地的姐姐间断会来探视。直到有一次在他姐姐探视过的第二天一上班,刚向他问过好以后,我听到了这辈子最平常却永生不能忘记的一句话:我要回家了!这几个字犹如晴天霹雳,我当时就怔住了。家,在任何人的心目中都是一个温馨的港湾,是对情感最踏实的寄托,可是对他来说回家意味着拔去赖以呼吸的机器和维持营养的针剂,在这个自然界犹如油灯慢慢耗尽最后的一丝光亮。在被推走的时候,他的姐姐佝偻着腰,为的是自己的面庞离平车上的小伙子更近。出门的一瞬间,我扭转头看着病床,床空了,心也空了……还是最喜欢冰心的那句话,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一边播种,一边收获。更多的思绪给了没有血脉的陌生人,也换来了更多的理解和信任,在天地之间收获了一份沉甸甸的人生阅历。昨日看到一篇月季园的助游北京白癜风的最好医院治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