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脑病 > 脑病诊断

爸爸妈妈们知道如何让游戏替代小儿脑瘫康

在脑瘫的康复训练中,作业疗法可促进神经肌肉的反应,在反复活动中肌力得到改善,反复的动作实践可导致大脑皮层运动区的“动作定型”的完成,在运动过程中其协调性也得到训练,肌肉和关节的运动反过来又向中枢神经系统提供了大量的本体运动及皮肤感觉的冲动输入,从而有可能帮助病人最有效地发挥易化作用,最终获得 的康复效果。但是作业疗法是一项反复而又枯燥的长期锻炼,对活泼好奇的儿童来说,这似乎很难长期坚持。所以在训练中增加一些趣味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游戏是儿童生活的一种自然本性和社会性的 融合,脑瘫儿童与其他儿童一样,也需要通过游戏促进其发育。为什么这么说呢?脑瘫患儿由于其自身运动、感觉等方面功能障碍,往往不能自主的进行游戏活动,但他们的正常身心发育是离不开游戏的,可以说游戏是脑瘫患儿的基本需求之一。尽量满足他们这种需求,这与满足其他需求(如吃饭、穿衣等)具有同等重要意义。

那么在临床中,有哪些操作比较简单,并且治疗效果不错的游戏呢?打老虎:在墙上或专用黑板画一只老虎,用沙包或纸球投掷。

在投掷过程中,肩部保持不动,手臂后甩时肘部基本保持不动,沙包往前挥时,肘部顺势上扬。可选择站位、坐位和轮椅坐位。在游戏中,还可以设定打到老虎不同部位有不同的奖赏,这样可以增加孩子在游戏中的信心。(适用与痉挛型、手足徐动型、震颤型)。。

摆积木

在家长耐心指导下,对各种样子的积木。如用12块积木垒成一个“大烟囱”,用插嵌型积木做二层列车、冲锋枪等。家长要耐心示范,让孩子仔细观察,目的是训练孩子手的能力及灵活性,促进孩子的思维发展。(痉挛、手足徐动型、震颤型)

打木钉:用力把木钉敲入框架内。

临床多数刚学走路的婴幼儿喜欢的游戏,可以增强上肢肌力和耐力,尤其是肘、腕部肌群力量和握力,改善上肢关节活动范围。同时训练手和眼睛之间的协调,有利于孩子今后学习更精细的手工。(适用于震颤型、共济失调型)

寻宝

将孩子喜欢的小玩具分别藏在装满米或沙子的沙盘里,鼓励孩子去找出这些“宝贝”。孩子在找的过程中各部位得到充分锻炼,可以增强上肢肌力和耐力,提供触觉刺激以及锻炼动作计划能力。(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强直型)

波波池

鼓励孩子主动爬进爬出波波池,在池中爬,可以几个孩子同时进行比赛,速度快的给予奖励。波波池里装满不同颜色和大小的球。的这个游戏可以提高动作运用能力,锻炼平衡性,同时给予患儿一个有效的触觉、视觉刺激。(适用于强直型、共济失调型)

人脑具有可塑性和易变性.脑成像技术的研究发现,脑功能模块是一种动态变化的组装。同一种脑高级功能的完成除了优势半球的参与外,还包括大脑皮质与皮质下结构、以及多种感觉与运动成分。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神经细胞的连接离不开突触,而突触之间的联系离不开早期经验的刺激和巩固。由此,脑科学研究者曾指出,儿童游戏的早起经验在决定大脑回路和儿童智力的广度和质量上起重要作用,并且通过脑成像技术发现。幼年大脑认知的发展很好地伪装在看似无用的游戏中。

游戏促进情绪和脑的发展,情绪刺激越频繁,神经回路就越容易建立。因此,游戏被称为儿童情绪经验的“调节解码器”,通过动手动脑,所有的感觉信息,在大脑皮质内得到整合,成为高层次的的认知活动,同时双侧意识、注意力和手眼协调都得到提高。不过,还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正确的游戏体位;游戏环境的安排;玩具的选用和改进;具体游戏活动的设计与执行。

总结

游戏具有的娱乐性,能激发患儿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地参与训练活动游戏是一种充满乐趣又具有高度的可重复性的活动,有利于儿童反复进行训练,使所学到技能得到强化和巩固;游戏需要患儿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来参与,有利于其感觉功能的恢复;游戏介于纯训练与真实生活之间,有利于脑瘫患儿把所学的技能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游戏对患儿 的益处就是能开发患儿的智力,便于患儿能尽可能的顺利入学,融入社会。所以,把游戏作为脑瘫康复训练的工具,应该加以充分利用,通过游戏,把康复治疗和儿童的生活予以一个 整合。

扫描







































郑华国
白癜风怎么能治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bwnxm.com/nbzd/102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