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脑病 > 脑病预防

专访高颖建立适合中医药治疗特点的临床评价

高颖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北京医院副院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中医证治重点研究室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脑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脑病分会常务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脑病分会理事长。担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脑病重点专科协作组组长。

年天坛会期间,医师周刊有幸采访到北京医院高颖教授,就中医药治疗中风临床评价的临床意义及展望进行了采访。

医师周刊:尊敬的高颖教授,您好!请问您对中医药治疗中风临床评价有哪些临床意义及展望?如何进行合理用药指导?

高颖教授:中医将急性期卒中称为中风病。古代医籍对中风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已有比较完整的描述,也建立了较为系统的治疗思路和方案。

无论是缺血性卒中还是出血性卒中,古代医家认为均以半身不遂为主,其治疗思路出自中医整体观指导下的“辨证论治”基本思路。急性期卒中患者可不依赖于影像学检查结果使用中成药或者中药汤剂来治疗。评价中药的治疗优势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需要建立适合中医药治疗特点的临床评价体系。在临床中,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从两个方面考虑:(1)评价药物对疾病本身的疗效和预后,一般采用国际公认的量表来评价。(2)评价药物对症候的改善。中药通过干预患者症候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故在评价过程中,既要评价药物对疾病的疗效和预后,同时也要评价对症候的改善,例如研究发现,从中医角度来看,痰热证持续时间越长,预后越差;气虚证出现越早,预后越差。

目前建立的评价体系包括疾病的评价、证候诊断量表、症候评价量表,以及基于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评价量表,从多个维度评价中成药对中风病患者的疗效和受益。

在量表的研制过程中,需要解决一些方法学的问题,我们团队从80年代至今一直致力于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的构建,目前相关的评价量表已得到很好的应用,为临床医生选择中成药提供了可操作和借鉴的客观工具。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医生合理应用中成药,切实发挥其治疗中风病、改善患者预后的优势和效果。在临床选择中成药时应注意个体差异。如中风患者服用抗血小板制剂后出现肢体麻木、头晕、周身乏力等症状,中医可结合其舌象、脉象,考虑有气虚存在选择补气活血的中成药,而不是单纯活血的中成药;若在急性期出现舌红苔黄腻、大便不通等症状,则认为属痰热证,应选择清热化痰的中成药来减轻急性期神经功能的损伤。

无论在急性期治疗中还是恢复期的康复和二级预防中,都要强调个体化的辨证施治,在此基础上正确选择中成药。对于急症,与选择口服中成药相比,更多情况下选择了起效快的中药注射剂。中医治疗中风病要将强调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强调个体化的治疗与强调辨证施治结合起来,构建良好的评价体系以更好地、更科学地评价中成药治疗脑血管病的疗效,指导医生合理地、辨证地用药。

高颖教授在友搏药业(疏血通?)卫星会上做的《中医药治疗中风病临床定位与评价》汇报,指出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所在,中医是治疗卒中的重要手段。中医在治疗卒中时,应做到“两个结合”,即整体性与个体性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疾病的病理状态是不断变化的,证候也在不断动态演变,因此应保证方药与证候的一致性,治疗原则在不同的阶段应有所偏重。急性期以祛邪为主,此时风、火、痰是疾病早期的证候要素,变化迅速,而发病第6~8天是卒中证候变化的重要拐点;在恢复期则以扶正祛邪并重,后遗症期则应注意扶正固本。活血化瘀、益气活血、化痰通腑、清热解毒、醒脑开窍是中医治疗卒中的主要辨治方法,而疏血通注射液则是活血化瘀法的重要代表中药制剂。

因此,中华中医药学会委托内科分会组织多学科专家编写了《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该共识采用指南编写方法,围绕临床关键问题:中医辨证、适应证、启动时点、最佳疗程及合并用药等问题,将专家意见与综述结合夹叙夹议的方式,创新共识编写的体例,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指导意见。

友搏药业(疏血通?)卫星会链接

点击原文,获取《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全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wnxm.com/nbyf/125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