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脑病 > 脑病病因

传染病学简答题下

21、简述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特征。

答: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特征包括早期三种主要表现和病程的五期经过。早期三种主要表现为发热中毒症状,充血、出血、外渗体征和肾损害的表现。五期经过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不典型者可以越期或前三期之间重叠。重型患者热退后病情反而加重,是本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不同的特点。

22、流行性出血热的早期三种主要表现是什么?

答:流行性出血热的预后与病情轻重、治疗迟早及措施是否正确密切相关。因此掌握流行性出血热的早期临床特点,对本病作出早期诊断至关重要。本病的早期三种主要表现为发热中毒症状,毛细血管损伤体征及肾损害表现。

⑴发热多为急起,以稽留热和弛张热多见。热程多为3~7天。重症者热退病情反而加重。全身中毒症状包括头痛、腰痛和眼眶痛(三痛),胃肠道症状,嗜睡、烦躁、谵妄或抽搐等神经精神症状。

⑵毛细血管损伤主要表现为充血、出血和渗出水肿征。皮肤、粘膜充血、出血,球结膜水肿。

⑶肾损害主要表现在蛋白尿,呈进行性增多趋势。尿镜检发现管型等。

23、流行性出血热血常规检查有何特点?

答:本病血常规变化与病期及病情轻重有关。白细胞计数在第3病日后逐渐升高,可达15~30×/L,少数重症患者可达50~×/L。发病初期中性粒细胞增多,重症患者可见幼稚细胞呈类白血病反应。第4~5病日后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较多的异型淋巴细胞。发热后期和低血压休克期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明显升高。血小板从第2病日开始减少,并可见异型血小板。

24、对流行性出血热具有确诊价值的实验室检查项目有哪些?

答:⑴特异性抗原检测:早期病人的血清、周围血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及尿沉渣细胞均可检出特异性汉坦病毒抗原。

⑵特异性抗体检测:包括血清IgM和IgG抗体。

⑶PCR技术:用RT-PCR方法检测汉坦病毒RNA。

用上述检测项目检出特异性汉坦病毒抗原、特异性IgM型抗体或间隔一周以上双份血清IgG抗体滴度4倍上升,均可实验确诊流行性出血热。RT-PCR检测汉坦病毒RNA阳性,有助于早期和非典型病例的快速诊断。

25、流行性出血热各期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答:本病的治疗以综合疗法为主,早期应用抗病毒治疗,中晚期则针对病理生理进行对症治疗。“三早一就”即早期发现、早期休息、早期治疗和就近治疗,仍是本病的治疗原则。治疗中要注意防治休克、肾功能衰竭和出血。

⑴发热期治疗原则:控制感染、减轻外渗、改善中毒症状和预防DIC。

⑵低血压休克期治疗原则:积极补充血容量,注意纠正酸中毒和改善微循环功能。

⑶少尿期治疗原则:为“稳、促、导、透”,即稳定机体内环境、促进利尿、导泻和透析治疗。

⑷多尿期治疗原则:移行期和多尿早期治疗原则同少尿期,多尿后期,主要是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防治继发感染。

⑸恢复期治疗原则:补充营养,逐步恢复工作。

26、试述艾滋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高危人群。

答:⑴艾滋病的传染源是病人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

⑵传播途径包括:性接触传播、注射途径传播、母婴传播及其他途径如器官移植、人工授精等。

⑶高危人群:是男同性恋者、性乱交者、静脉药瘾者、血友病和多次输血者为高危人群。

27、如何确诊艾滋病?

答:凡属高危人群存在下列情况两项或两项以上者,应考虑艾滋病可能:

⑴近期体重下降10%以上;

⑵慢性咳嗽或腹泻1个月以上;

⑶间歇或持续发热1个月以上;

⑷全身淋巴结肿大;

⑸反复出现带状疱疹或慢性播散性单纯疱疹感染;

⑹口腔念珠菌感染。

高危人群伴严重机会性感染或机会性肿瘤以及CD4/CD8比例倒置等应考虑本病可能。应进一步做HIV抗体检测,主要检查P24抗体和gp抗体。一般ELISA连续两次阳性,再作免疫印迹法(WB)和固相放射免疫沉淀试验(SRIP)等确诊。

28、何谓艾滋病的HAART治疗?

答:由于HIV变异性十分强,仅用一种抗病毒药物易诱发HIV的突变,并产生耐药性。因而目前主张联合用药的抗HIV治疗方案,即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常用三联或四联,即三类药物的联合或2种核苷类抑制剂和1种非核苷类抑制剂的联合,2种蛋白酶抑制剂和1种核苷类抑制剂以及2种核苷类抑制剂和1种蛋白酶抑制剂的联合等。

29、试述伤寒极期临床表现特点

答:伤寒的极期在病程的第2~3周,常有伤寒的典型表现。

⑴发热:持续高热,多数呈稽留热型,少数呈弛张热型或不规则热型,持续10~14天。

⑵消化系统症状:明显食欲不振,腹部不适,腹胀,多有便秘,少数则以腹泻为主。右下腹可有轻度压痛。

⑶神经系统症状: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患者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听力减退、重者可有谵妄、昏迷、病理反射等中毒性脑病的表现。神经系统症状多随体温下降逐渐恢复。

⑷循环系统症状:常有相对缓脉,即体温增高1℃,每分钟脉搏增加少于15~20次,系因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所致。但并发中毒性心肌炎时,相对缓脉不明显。有时出现重脉,即桡动脉触诊时,每一次脉搏感觉有两次搏动,系因末梢血管受内毒素影响而扩张所致。

⑸皮疹:于病程7~13天,部分患者在胸、腹、背部及四肢的皮肤分批出现淡红色斑丘疹(玫瑰疹),直径约2~4mm,压之退色,一般在10个以下,约2~4天内消失。水晶形汗疹(或称白痱)多发生于出汗较多者。

⑹肝脾肿大:病程第一周末开始,常可触及肝脾肿大,通常为肋缘下1~3cm,质软伴压痛。重者出现肝功能明显异常及黄疸。

30、肥达反应凝集效价在伤寒有何辅助诊断意义?如何评价其结果?

答:⑴应用标准试剂检测,未经免疫者“O”抗体效价在1:80以上,“H”抗体效价在1:以上,有辅助诊断价值。若每周复检1次,凝集效价逐次递增,则其诊断意义更大。

⑵评价肥达反应结果,应注意:①若只有“O”抗体效价增高,而“H”抗体效价不高,可能为发病早期,若仅有“H”抗体效价增高,而“O”抗体效价不高,可能为接受伤寒、副伤寒菌苗预防接种后,或因其他发热性疾病而出现的非特异性回忆反应。②伤寒与副伤寒甲、乙可产生相同的“O”抗体,产生的“H”抗体不同,因此“O”抗体效价增高,只能推断为伤寒类疾病,诊断伤寒或副伤寒需依鞭毛抗体凝集效价而定。③感染轻者或早期应用抗菌药物或同时应用皮质激素治疗者;或过于衰弱、免疫反应低下,或患丙种球蛋白缺乏症者,肥达反应可能阴性。④部分疾病如血吸虫病、败血症、结核病、风湿病、溃疡性结肠炎等可出现假阳性反应。

31、伤寒的并发症有哪些?

答:伤寒的并发症有:肠出血、肠穿孔、中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急性胆囊炎,血栓性静脉炎。严重者可有中毒性脑病、溶血性尿毒综合征、DIC等。

32、如何选择治疗伤寒的抗菌药物?

答:⑴喹诺酮类: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依诺沙星、左氧氟沙星等对伤寒沙门菌有强大的抗菌作用,列为首选药,孕妇、儿童、哺乳期妇女慎用。

⑵头孢菌素类: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在体外对伤寒杆菌有强大抗菌活性,毒副反应低,尤其适用于孕妇、儿童,哺乳期妇女以及氯霉素耐药菌所致伤寒。

⑶氯霉素:可用于对氯霉素敏感的非多重耐药伤寒沙门菌株所致伤寒,新生儿、孕妇、肝功能明显损害者忌用,由于其不良反应,已少用。

⑷氨苄西林:可用于不能应用氯霉素的患者,或妊娠合并伤寒或慢性带菌者。

33、胃肠型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特征是什么?常见的致病菌是什么?

答:胃肠型食物中毒的特征为潜伏期短,常为集体发病,以急性胃肠炎为主要表现。引起胃肠型食物中毒的细菌,常见有沙门菌属、副溶血性弧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与蜡样芽孢杆菌等。

34、试述中毒型菌痢的抢救治疗的主要环节,其基本措施如何?

答:中毒型菌痢病势凶险,应及时采取对症治疗为主的综合抢救治疗措施,主要抓住抗感染、降温镇静、纠正循环衰竭和防治呼吸衰竭等环节。但应区分临床类型合理选用。

⑴病原治疗:成人选用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或加替沙星等喹诺酮类;儿童选用头孢曲松等三代头孢菌素。

⑵对症治疗:①降温止惊:积极给予物理降温,必要时予退热药,如高热伴烦躁、惊厥者,可采用亚冬眠疗法。反复惊厥者可予安定、苯巴比妥钠。②抗休克治疗,用于休克型和混合型。A.迅速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B.改善微循环。C.保护重要脏器功能。D.短期内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E.DIC者肝素抗凝治疗。

⑶防治呼吸衰竭,用于脑型与混合型。A.脑水肿用脱水剂快速静滴。应用血管活性药以改善脑部微循环,同时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B.防治呼吸衰竭,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给氧,如出现呼吸衰竭可使用呼吸兴奋剂,必要时应用人工呼吸机。

34、霍乱的临床表现特征是什么?

答: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所致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属于甲类传染病。典型者发病急骤,以剧烈的腹泻、呕吐、脱水及肌肉痉挛、循环衰竭伴严重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失衡,甚或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为临床特征。轻型病例很常见,带菌者亦较多。典型患者的病程分三期,即泻吐期、脱水虚脱期和恢复及反应期。

35、试述霍乱的治疗原则。

答:霍乱的治疗原则是:严格隔离,及时补液,辅以抗菌和对症治疗。

36、根据钩体病的临床表现主要特点,可分为哪些临床类型?并简述各型临床特点。

答:钩体病因感染的钩体型别不同及机体反应性差异,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多样。同型钩体可以引起完全不同的临床表现,而不同型的钩体又可引起极为相似的综合征。依据临床主要特点,可分为以下几型:感染中毒型(又称流感伤寒型)、黄疸出血型、肺出血型、肾衰竭型、脑膜脑炎型。

⑴感染中毒型(又称流感伤寒型):其三症状是发热、全身肌肉酸痛和乏力;三体征是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和浅表淋巴结肿大与压痛,这些症状体征又是其他类型钩体病早期的共同表现。

⑵肺出血型:于3~4日后病情加重,出现不同程度的肺出血,分轻度肺出血型和肺弥漫性出血型,后者病死率高。

⑶黄疸出血型:于4~8病日出现进行性加重的黄疸,出血倾向和肾脏损害,肾功能衰竭为主要死亡原因。

⑷肾功能衰竭型:钩体病发生肾损害十分普遍,主要表现蛋白尿及少量细胞和管型,仅严重病例可出现氮质血症,少尿或无尿,此型常与黄疸出血型并存。

⑸脑膜脑炎型:病程3~4天出现脑膜炎或脑炎的表现,脑脊液发生变化。

37、为什么应用青霉素治疗钩体病时,首次不宜用大剂量?

答:钩体对青霉素高度敏感,迄今尚无耐药株出现。钩体病患者在接受首剂青霉素或其他抗菌药物后,可因短时间内大量钩体被杀死而释放毒素,引起临床症状的加重反应,常见为高热、寒战、血压下降,称为赫克斯海默尔反应。特别是少数病人可再诱发致命的肺弥漫性出血。为了尽可能避免诱发赫克斯海默尔反应而加重病情,一般主张青霉素首剂不宜大剂量,并且在首剂抗菌药物注射后应加强监护数小时。

38、请述阿米巴肝脓肿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答:临床表现:

⑴全身表现:起病大多缓慢,发热呈间歇型或弛张型,热退而盗汗,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及突出的肝区疼痛症状。

⑵局部表现:脓肿向肝顶部发展时,疼痛向右肩放射,如压迫右肺下部可有右侧反应性胸膜炎或胸腔积液。肝脓肿位于右肝中下部时可出现右上腹痛或腰痛,部分患者右下胸部或上腹部饱满或扪及肿块,肝区呈叩压痛。脓肿位于右肝中央时症状不明显,待脓肿增大时才出现肝区下垂样疼痛。位于肝后面的脓肿常无疼痛,直至穿破后腹壁向下蔓延至肾周围才出现类似肾周围脓肿症状,左叶肝脓肿,类似溃疡穿孔样表现或右剑突下肝肿大或中、左上腹部包块。

治疗:

⑴抗阿米巴治疗,首选甲硝唑mg3次/d,连服10天为一疗程,必要时延长。少数对硝基咪唑类无效者可换用氯喹或依米丁,依米丁毒性大,现已少用。

⑵肝穿刺引流,肝脓肿直径3cm以上,靠近体表者,可行肝穿刺引流,应与抗阿米巴药治疗后2~4d后进行。

⑶抗生素治疗,有继发细菌感染者选用对致病菌敏感的抗菌药物。

⑷外科治疗,手术引流指征①肝脓肿穿破引起化脓性腹膜炎患者;②内科治疗疗效欠佳者。

39、试述急性阿米巴痢疾与急性菌痢的鉴别要点。

鉴别要点

急性阿米巴痢疾

急性菌痢

病原体

阿米巴原虫

痢疾杆菌

全身症状

多不发热,少有毒血症状

多有发热及毒血症症状

肠道症状

腹痛轻,无里急后重腹泻,每日数次,多为右下腹痛

腹痛重,里急后重明显,腹泻次多,次以上/d,多为左下腹痛

腹部压痛部位

右下腹多见

左下腹多见

粪便检查

量多、暗红色果酱样血便,镜检白细胞少,红细胞多,有夏-雷晶体,有阿米巴滋养体,培养志贺菌阴性

量少,粘液脓血便,镜检有大量白细胞、红细胞,可见吞噬细胞,培养有志贺菌

乙状肠镜

肠粘膜大多正常,有散在溃疡,深切

肠粘膜弥漫性充血、水肿及浅表溃疡

40、疟疾的发作有何特点?最常用的抗疟治疗方案是什么?

答:⑴疟疾的典型症状为突发的寒战、高热。寒战持续10分钟到2小时,同时伴体温迅速上升,通常可达40℃以上,全身酸痛乏力,但神志清楚,无明显中毒症状。发热持续2~6小时后,开始大汗,体温骤降,自觉症状明显缓解,但感明显乏力。持续1~2小时后进入间歇期。间日疟和卵形疟间歇期为48小时,三日疟为72小时。恶性疟发热无规律,一般无明显间隙。在疟疾初发时,发热可不规则,一般发作数次以后,才呈周期性发作。反复发作,造成大量红细胞破坏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脾脏轻度肿大。

⑵抗疟治疗应包括控制疟疾症状发作与防止复发。

①对氯喹敏感株的抗疟治疗方案是联合应用氯喹与伯氨喹啉。氯喹对各种疟原虫的滋养体与裂殖体有杀灭作用,可有效控制症状;伯氨喹啉能杀灭红细胞前期与持续红细胞外期原虫,有病因预防和防止复发的作用,也能杀灭各种疟原虫的配子体,以防止传播。

②耐氯喹疾病发作的治疗,首选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等。

赞赏

长按







































北京看白癜风权威医院
中科白癜风医院践行公益事业


转载请注明:http://www.bwnxm.com/nbby/92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