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中风病常见的七大误区,您
题记:信息时代,大众获取消息的渠道非常多,但很多消息还没被证实其真伪就被大众广泛传播开来。脑中风被称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俗称中风。经常听人们这样形容脑中风患者:“十个中风九个瘫。”这句话并不是空穴来风,脑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它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引起的脑组织损伤,发病后患者会出现半身不遂或者语言障碍或口眼歪斜等症状。下面小编带您一起去了解中风的七大误区!
误区一、每年春秋输两次液会预防中风
1、目前还没有科学研究证明这种输液方法是有效的。
2、单靠短期静脉滴注一两种药物是不能起到预防作用的。
3、控制相关危险因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等)和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吸烟、酗酒等)才是预防中风的有效措施。
误区二、中风发病突然,无法预防
在中风发病前往往有许多先兆:
1、突然发生的单眼或双眼看不清东西。
2、一侧面部或单侧肢体麻木、无力。
3、说话不清楚、流涎。
4、剧烈头痛。
一旦出现上述先兆,常预示着大中风的来临,医院求治。6小时以内的中风通过溶栓等治疗手段可以恢复健康。
误区三、青年人不用担心中风
目前,中风已经出现“年轻化”的趋势。年轻人患中风的危险因素除了高血压、酗酒、吸烟、夜生活过度、高脂肪饮食外,还有代谢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血液病、心脏疾病、先天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因素。因此,纠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查找、治疗原发疾病是青年人远离中风的关键。
误区四、血压正常或偏低者不会得中风
很多病人在应用降压药治疗一段时间后,血压降到正常就立即停药。结果停药后血压又升高,还要再使用药物降压,这段时间和无规律的治疗不但造成血压较大幅度的波动,而且加重了动脉硬化和对心脏、脑、肾脏等器官的损害。正常的服药方法是血压降到目标范围后,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服药。应注重平稳控制血压,减少血压大幅度波动。
误区五、血压高时服药、血压正常时就可以停药
很多病人在应用降压药治疗一段时间后,血压降到正常就立即停药。结果停药后血压又升高,还要再使用药物降压,这种间断和无规律的治疗不但造成血压较大幅度的波动,而且加重了动脉硬化和对心脏、脑、肾脏等器官的损害。正常的服药方法是血压降到目标范围后,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服药。应注重平稳控制血压,减少血压大幅波动。
误区六、瘦人不会得中风
与瘦人相比较,瘦人得中风的概率相对低一些,但绝对不可因此而放松警惕。因为瘦人也可以患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血脂紊乱等疾病,这些都是引起中风的危险因素。
误区七、血压降得越低越好
一些高血压病人在得知血压高后,往往很着急,希望能很快将血压降下来,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血压降得过快、过低会使人感到头晕、乏力。高血压病人应将血压控制在低于/90mmHg.合并糖尿病和肾脏疾病的病人降压目标以低于/80mmHg为宜。
脑病一科咨询
撰稿
王瑞统筹
管遮嵩
审稿
高学平美编
王露
医院就诊绿色出行乘车路线:乘坐2路、23路到医院站下车,乘坐11路、41路、旅游三号线沃尔玛站下车向北步行米。
点击蓝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