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脑病 > 脑病病因

学术middot中医养生早期医家

北京治湿疹的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zzl/210114/8589789.html

年底至年初,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了一批简帛医书,“寒头暖足”就出现在这批帛书《脉法》中,这是“寒头暖足”这一提法的最早文献记载。年底至年初,湖北省江陵县张家山M汉墓出土的竹简《脉书》又含有《脉法》内容,称为《脉法》乙本,马王堆《脉法》则称甲本,均为传世未见之医学专书。据考证,马王堆汉墓墓葬的准确年代为公元前年,即汉文帝初元十二年,因此《脉法》甲本的成书年代应在此之前。而张家山汉墓墓葬的年代为汉代吕后至文帝初年,相当于公元前2世纪中期左右,且《脉法》乙本不避汉惠帝(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名讳的“盈”字来看,其抄写年代至少在公元前2世纪以前,由此可见,《脉法》甲、乙本当属同一时代作品。《脉法》乙本保存较甲本完整,故学术界常以乙本为基础,用甲本进行互校。“寒头暖足”之提出《脉法》曰:“气也者,利下而害上,从暖而去清焉。故圣人寒头而暖足。治病取有余而益不足也”。以“寒头暖足”作为主题词,运用查阅文献、检索数据库等方法对古代文献进行查找,除《脉法》甲、乙本外,尚未发现有文献直接提出“寒头暖足”的观点。以“寒头”“暖足”分别作为主题词进行查找,尚能找到少量相关文献。“寒头”,如《千金翼方》曰:“或患寒头掉不自支任者,由食少,药气行于肌肤,五脏失守,百脉摇动,与正气竞故也”。“暖足”,如《诸病源候论》引《养生方导引法》云:“若腹内有气胀,先须暖足,摩脐上下并气海,不限遍数,多为佳”。《三元参赞延寿书》曰:“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又立秋日勿浴,令皮肤粗燥,因生白屑。又八月一日后,微火暖足,勿令下冷”。《遵生八笺》载:“其月(正月)宜加绵袜以暖足,则无病”。“寒头暖足”提出于汉初以前,但却随简帛医书长埋于地下,直到年、年《脉法》甲、乙本的相继挖掘问世,才得以重现于世人眼前。

“寒头暖足”之思维方式

《说文解字》《释名》对于“头、首、颠、足、脚”仅以人体部位名释之,如《说文解字》:“头,首也,从页,豆声”。《释名》:“头,独也,于体高而独也”。二书对于头、足及相关词汇并无更多的内涵诠释。古人擅长运用直觉体悟和取象比类的方式对事物进行认知,对于人类的身体亦是如此。“寒头暖足”就是中国早期医家基于自身的自觉体悟并且结合了阴阳哲学思维而对身体进行的取象比类。身体对自然的感知是人类生存的本能,尤其是自然界寒热的变化,《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黄帝问于岐伯曰,首面与身形也,属骨连筋,同血合于气耳。天寒则裂地凌冰,其卒寒或手足懈惰,然而其面不衣何也”?黄帝问岐伯说,天寒地冻或者突然变冷之时,人们手足麻木而不灵活,但面部露在外面却为何不怕冷?“岐伯答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其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而皮又厚,其肉坚,故天气甚寒不能胜之也”。岐伯主要从“气”的角度来回答黄帝的问题,也就是“头为诸阳之会而能耐寒”的道理,即《难经·四十七难》所云:“人面独能耐寒者,何也?然。人头者,诸阳之会也,诸阴脉皆至颈、胸中而还,独诸阳脉上至头耳,故令面耐寒也”。这与《脉法》言“气也者,利下而害上,从暖而去清焉”(注:马继兴认为《脉法》中的“气”,并没有像《黄帝内经》一样,被分化为“阳气”和“阴气”两大类,乃至其他更多的名称和种类。而从该书“气”的特征来看,则与《黄帝内经》的“阳气”具有完全相同的概念,可以视为同义词,但和“阴气”的性质则迥然不同。因此可以认为该书中的“气”的学说应当属于《黄帝内经》以前更为古老的理论),即阳气可利下而暖足,上头则阳气过剩而为害,且阳气能趋向温暖、摒除寒凉。从对自然界寒温的感知到对人体内阳气的体悟,这当来源于身体的直觉体悟,从生理上解释了身体具有“头耐寒,而足恶寒”的特性。《周易·说卦传》以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指出“首”居于人体最高而对应“乾卦”,“足”使人体走动而对应“震卦”,曰:“乾为首,震为足”,张介宾解释说:“乾为首,阳尊居上也;震为足,刚动在下也”。头应乾而属金,足应震而属木,金为寒,木为温,故寒头而暖足。马王堆帛书《阴阳脉死候》曰:“凡三阳,天气也。其病唯折骨、裂肤,一死。凡三阴,地气也。死脉也,阴病而乱,则不过十日而死”。以“三阳”为天气,“三阴”为地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即天为阳,地为阴。《灵枢·邪客》说:“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热”。人立于天地之间,法则天地,在“天阳地阴”的阴阳哲学思维下,对身体进行取象比类,故以头象天,为阳而需寒,以足象地,为阴而需暖。这体现了中国早期医家以阴阳哲学为基础将自身直觉体悟和取象比类相结合的思维方式。

“寒头暖足”之应用

“寒头暖足”的重新提出,被作为养生学的基本原理得到了大家的普遍

转载请注明:http://www.bwnxm.com/nbby/141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