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全国残疾预防日早期干预减少脑瘫儿产
25日是第四次全国残疾预防日。7月7日,中国残联与中宣部等16部门印发了《关于组织开展第四次全国残疾预防日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要求各地在扎实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切实做好残疾预防日宣传教育活动的部署安排。
据了解,年6月,国务院批准将每年8月25日设为残疾预防日。为预防残疾的发生、减轻残疾程度,帮助残疾人恢复或者补偿功能,促进残疾人平等、充分地参与社会生活,发展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事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我国于年7月1日起实施《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至今。在残疾预防方面,提倡从儿童早期干预做起。
残疾预防,要从儿童早期干预开始,早期干预是指对学龄前有发展缺陷或有发展缺陷可能的儿童通过教育、保健、医疗、营养、心理咨询、社会服务及家长育儿指导等服务,提供有针对性的补救措施,起到提高能力、改善症状的作用,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达到接近正常甚至痊愈的目的。早期干预是减少伤残儿发生、提高儿童健康素质的有效方法。
及时发现、干预可有效预防智力低下和脑瘫发生
医院妇产科业务主任、惠州市医学会专家库成员詹伦娟表示,部分女性因为学业或事业,选择晚婚晚育,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也有越来越多的高龄妇女选择再生育,她在接诊过程中发现,晚婚晚育导致的高龄产妇人数越来越多,受工作压力、身边环境影响等因素影响,易造成高危妊娠,因此高危儿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如早产儿、低体重儿、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核黄疸、脑炎、败血症、新生儿严重感染性疾病、低血糖、多胎以及母孕期疾病、胎盘问题、脐带问题等。
根据相关数据,高危儿患脑瘫或智力低下等疾病的风险是正常产婴儿的5~6倍,詹伦娟表示,儿童智力低下发生率已上升至2%~3%,脑瘫发生率约1.97%。这两种疾病在婴幼儿时期如不能及时发现,错失了最佳干预时机,不能收到预期治疗效果,缺陷将可能永久存在。如能及时发现,及时进行早期干预,可有效预防智力低下和脑瘫的发生。因此,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对高危儿显得尤为重要。
詹伦娟说,脑性瘫痪(CP)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脑瘫发生的直接原因是脑损伤和脑发育缺陷,简单分成四类:家族因素、母体因素、分娩因素、新生儿因素。各类脑瘫的早期表现主要为运动发育落后或者一些异常姿势。
正常小孩的运动发育为7个月会翻身,8个月会爬会扶站,11个月左右可以独站,1岁左右可以独走,15个月可以走得很好,18个月能爬台阶,2岁能双脚跳、手的动作也更精细。詹伦娟表示,如果这些动作比正常同年龄小孩要晚3~4个月,就应该怀疑是否有脑性瘫痪的可能。
小儿脑瘫康复训练不可急于求成
在控制出生缺陷和发育障碍致残方面,詹伦娟建议,适龄妇女应有计划怀孕,避免大龄生育。孕期要远离烟酒,远离有毒有害物质。主动接受婚前保健服务和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不偏食,补叶酸,科学补碘,合理控制体重。防止孕早期感染,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定期接受孕产期保健和产前筛查。积极接受新生儿疾病筛查和访视,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