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脑病,发生在新生儿和成人有什么不
低血糖脑病是指严重的低血糖(男性<2.78mmol/L,女性<2.5mmol/L,婴儿和儿童<2.22mmol/L),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损害,出现意识障碍、神经行为异常、癫痫发作的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最终可发生不可逆性脑损害,其影像学改变也与急性脑梗死相仿,故极易误诊为急性脑血管病抢救不及时可致死亡。
低血糖脑病的发病机制有:①低血糖反射性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脑血管痉挛;②原有脑动脉硬化引起神经功能损害,低血糖时发生失代偿;③低血糖时大脑某些部位丧失血流自动调节作用。引起低血糖的常见病因有:①糖尿病患者服用降糖药物失当,水杨酸类药物与降糖药物合用更易发生低血糖,阿司匹林的 有降低血糖的作用;②年老体弱或有胃肠道疾病,食物摄入不足;③长年大量饮酒,大量乙醇抑制肝糖元异生;④节食瘦身,空腹饮酒或咖啡;⑤胰岛素细胞瘤等。
发生低血糖时,脑损害脑症状发生的顺序与脑细胞的进化程度有关,细胞愈进化,对缺糖缺氧愈敏感。故当发生低血糖时,往往大脑皮质首先受到抑制,继而皮质下中枢相继累。
新生儿双侧枕叶对称长T1长T2信号影,DWI呈高信号
新生儿脑代谢旺盛,低血糖脑病在婴儿中较常见,主要造成顶枕叶的不对称性损害,急性期MRI表现为顶枕叶皮层、皮层下斑片状长T1WI、长T2WI信号,DWI呈高信号,其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新生儿低血糖脑病以顶枕叶皮层及皮层下白质受累为主,胼胝体、内囊后肢也可受累,其原因有学者认为是枕叶轴突生长和轴突发生较其他脑区旺盛,对葡萄糖需求增加所致。
而成人的低血糖脑病发病部位与新生儿明显不同,病变区域选择性很强,主要累及基底节区、大脑皮质、海马、胼胝体压部和皮质下白质,而脑干、丘脑和小脑未受累,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对低血糖的反应不同,有学者对低血糖脑损害的能量代谢和血流量的研究表明,小脑和脑干是对低血糖神经损害具有较高耐受性的区域。
成人双侧额颞叶及基底节区对称长T1长T2信号,DWI高信号
MRI特点:显示HE病变主要累及海马、基底节、大脑皮质,也可累及皮质下白质,多为对称性损害,表现为等或稍长T1、长T2信号,T2Flair呈高信号,DWI呈高信号。
DWI对于检测HE所致的脑部损害有着非常重要作用。由于细胞毒性损害导致弥散受阻时,DWI高信号可在数分钟内出现,几周后恢复,因此在检测低血糖脑病的损害时较常规MRI扫描更为敏感。
严重低血糖患者病损一旦侵犯到尾状核和基底节区,病变多不易恢复,临床症状和DWI异常可在短时间内逆转,病变多在胼胝体压部,也可累及皮质下白质和内囊后肢,提示DWI序列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判断预后,胼胝体压部受损者预后相对较好。
综上,低血糖患者的症状表现无特异性,如果早期不能正确诊断,很可能延误治疗,出现不可逆的脑损伤。因此不论有无糖尿病史,如果患者突然出现意识障碍或精神异常,应该首先快速检查血糖,再行其他检查,为尽快诊断及治疗低血糖脑病争取时间。
波波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