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疑难病例挑战临床分析nbsp
本文通过几个病例,手把手教你面对疑难病例应如何思维、应对。病例非常精彩,作医院神经内科赵璧、商慧芳、郑洪波、周东等,由
AMORST首发丁香园神经版块。一起来挑战下:下列3例患者,均为同一个疾病。
临床分析第1步:获取信息
患者1
60岁男性患者,于46岁时发音逐渐不清。至57岁时,患者行走时左脚变得拖曳,此后行走状况逐渐恶化加重。59岁时,患者出现进行性吞咽困难。患者于60医院就诊。神经查体示:失音(aphonia)、强哭强笑、吞咽困难等假性球麻痹体征;四肢轻瘫、以左侧肢体为重;四肢呈痉挛性肌张力增高;双侧Babinski征阳性;躯干等中轴结构肌强直,运动迟缓,可见后退步态(retropulsion),但并未发现震颤和腭肌阵挛;因痉挛性四肢瘫而只能借助轮椅活动,因此无法准确判定是否存在小脑性共济失调;但双眼可见凝视诱发性眼震。
既往史:此前数年曾遭遇车祸,双侧额部均有脑挫伤,以左侧为重。
家族史:无特殊。
实验室检查:血液学及免疫学检查、尿便常规、铜蓝蛋白、脑脊液检查,均无明显异常。
脑部MRI检查结果,见图1。
图1.A—F:轴位T2像;图G:轴位T像;图H—I:轴位FLAIR像;图J:冠位FLAIR像;图K—L:矢位T1像(附注:MRI图中双侧额部病灶(以左侧为重),系此前车祸的脑挫伤所致)
获取信息:
1.中年男性,成人晚期起病,缓慢进展性病程。
2.核心症状体征:假性球麻痹(pseudobulbarpalsy)+锥体束受损症状体征(pyramidalinvolvement)——鉴别点:无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不同于多系统萎缩(MSA);无眼球垂直运动麻痹,不同于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
3.核心影像表现:
(1)延髓明显萎缩(图A)
(2)小脑轻度萎缩(图A、图B)
(3)脑桥基底部萎缩不明显,相对较丰满(图B)
鉴别点:不同于多系统萎缩(MSA)常见的脑桥萎缩,且未见多系统萎缩(MSA)脑桥腹侧的「十字征(hotcrossbunsign)」
(4)颈髓亦可见明显萎缩,延髓明显萎缩,中脑被盖部亦明显萎缩,但脑桥基底部无明显萎缩(图L、图C)
鉴别点:不同于多系统萎缩(MSA)和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这两种疾病通常不会出现如此明显的颈髓萎缩
(5)双侧苍白球后份,可见异常信号病灶(图D、图H、图J、图K)
鉴别点:不同于多系统萎缩(MSA)和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这两种疾病通常不会于双侧苍白球后份出现异常信号;况且,多系统萎缩(MSA)的基底节病灶多出现于双侧壳核外侧份,称为「壳核裂隙征(putaminalslitsign)」
(6)大脑皮层中度萎缩伴脑室扩大(图D、图E、图F)
(7)双侧大脑半球深部白质内可见数个腔隙性病灶,但并未发现明显的白质脑病病灶(图F、图I、图J)
4.其它信息:家族史阴性,实验室检查无特殊。
5.总体印象:影像学所示病变部位及表现,与临床症状症状总体契合;但不同于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如:多系统萎缩(MSA)、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等。
患者2
64岁女性患者,5年来逐渐出现进行性步态障碍、吞咽困难、膀胱功能障碍(轻度尿急、尿频)。基于其步态障碍和轻度体位性低血压,患者最初被诊断为多系统萎缩。入院前1年,患者出现手部活动笨拙和水平复视。神经查体示:轻度体位性低血压,双向旋转性眼震,左眼外展神经麻痹,轻度构音障碍,但无面部表情减少、亦无腭肌阵挛;痉挛性四肢轻瘫,腱反射亢进,轻度双下肢无力。
既往史及家族史:无特殊。
实验室检查:血液学及免疫学检查、尿便常规、铜蓝蛋白、脑脊液检查,均无明显异常。
脑部MRI检查结果,见图2。
图2.A:矢位T2像;图B:轴位T2像(附注:MRI于双侧大脑半球白质还可见散在异常信号,但图像未给出)
获取信息:
1.中年女性,成人晚期起病,缓慢进展性病程。
2.核心症状体征:延髓麻痹(bulbarpalsy)+锥体束受损症状体征(pyramidalinvolvement)+共济失调(ataxia)+眼运动异常(oculomotorabnormalities)+自主神经功能障碍(autonomicdysfunction)
3.核心影像表现:
(1)延髓明显萎缩(图A、图B)
(2)延髓内可见高信号病灶(图A、图B)
(3)小脑轻度萎缩(图A、图B)
(4)脑桥基底部萎缩不明显,相对较丰满(图A)——鉴别点:不同于多系统萎缩(MSA)的脑桥萎缩
(5)颈髓明显萎缩(图A)——鉴别点:不同于多系统萎缩(MSA)和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这两种疾病通常不会出现如此明显的颈髓萎缩
(6)颈髓内可见长节段异常信号病灶,且病灶自延髓一直向下延伸至颈髓(图A)——鉴别点:不同于多系统萎缩(MSA)和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这两种疾病通常颈髓内不会出现异常信号
(7)双侧大脑半球白质内散在异常信号(图像未给出)
4.其它信息:家族史阴性,实验室检查无特殊。
5.总体印象:影像学所示病变部位及表现,与临床症状症状总体契合;但不同于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如:多系统萎缩(MSA)、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等。
患者3
80岁男性患者,1年来出现言语不清和吞咽困难。吞咽困难程度较轻,但饮水及进食时仍需较为小心。言语障碍符合假性球麻痹特点,且患者存在流涎。患者还存在轻度平衡障碍,需要拄拐行走。无膀胱功能障碍,无体位性头晕。
神经查体示:痉挛性构音障碍,水平凝视时可见旋转性眼震,步基略显增宽,其余神经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患者最初被诊断为延髓起病型运动神经元病。肌电图检查仅见舌肌呈慢性失神经表现。
既往史及家族史:无特殊。
实验室检查:血液学及免疫学检查、尿便常规、铜蓝蛋白、脑脊液检查,均无明显异常。
脑部MRI检查结果,见图3。
图3.C:矢位T1像;D:轴位T2像(MRI于双侧大脑半球还可见明显的室周白质病灶,但图像未给出)
获取信息:
1.老年男性,老年期起病,进展性病程。
2.核心症状体征:假性球麻痹(pseudobulbarpalsy)+锥体束受损症状体征(pyramidalinvolvement)+共济失调(ataxia)——鉴别点:无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不同于多系统萎缩(MSA);无眼球垂直运动麻痹,不同于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
3.核心影像表现:
(1)延髓明显萎缩(图C、图D)
(2)小脑轻度萎缩(图C、图D)
(3)脑桥基底部萎缩不明显,相对较丰满(图C)——鉴别点:不同于多系统萎缩(MSA)的脑桥萎缩
(4)颈髓明显萎缩(图C)——鉴别点:不同于多系统萎缩(MSA)和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这两种疾病通常不会出现如此明显的颈髓萎缩
(5)双侧大脑半球可见明显的室周白质病灶(图像未给出)
4.其它信息:家族史阴性,实验室检查无特殊。
5.总体印象:影像学所示病变部位及表现,与临床症状症状总体契合;但不同于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如:多系统萎缩(MSA)、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等。
至此,基本临床信息提取完毕,进入下一步。
临床分析第2步:整合信息
将患者1、患者2、患者3的临床信息加以整合后,发现共同特点包括:
1.均为成人期起病,病程缓慢进展,家族史均为阴性,实验室检查无特殊发现。
2.共同的临床表现包括:假性球麻痹(pseudobulbarpalsy)/延髓麻痹(bulbarpalsy)+锥体束受损症状体征(pyramidalinvolvement)+共济失调(ataxia)
3.共同的影像学表现包括:延髓明显萎缩(medullaryatrophy)+颈髓明显萎缩(cervicalcordatrophy)+小脑轻度萎缩+脑桥基底部无明显萎缩+双侧大脑半球白质内散在异常信号(whitematterabnormalities)
发现有时会出现(并非总是会出现)的特点包括:
1.有时会出现的临床表现包括:眼运动异常(oculomotorabnormalities)+自主神经功能障碍(autonomicdysfunction)
2.有时会出现的影像学表现包括:颈髓内可见长节段异常信号病灶,且病灶自延髓一直向下延伸至颈髓+双侧苍白球后份可见异常信号病灶+大脑皮层中度萎缩伴脑室扩大
至此,整合信息完毕,进入下一步。
临床分析第3步:检索信息并合理推断
大数据的时代,以共同的核心症状体征和共同的核心影像表现,查阅数据库加以检索,虽然并非总是、但经常可以获取一些诊断提示。
就上述3例患者的诊断而言(检索时间截至本文起草时间年7月4日):
1.以「medullary+cervicalcord+atrophy+pseudobulbar」组合用Pubmed检索后,共检索出3篇文献;所有3篇文献,诊断均指向「成人起病型Alexander病(adult-onsetAlexandersdisease)」。
2.以「medullary+cervicalcord+atrophy+bulbar」组合用Pubmed检索后,共检索出10篇文献;其中8篇文献,诊断均指向「成人起病型Alexander病」;其余2篇文献均为年之前发表文献,其中1篇年的文献诊断不明,另一篇年的文献诊断其实也不明确。
3.以「medullary+cervicalcord+atrophy+pyramidal」组合用Pubmed检索后,仅检索出1篇文献,诊断还是指向「成人起病型Alexander病」。
4.以「medullary+cervicalcord+atrophy+ataxia」组合用Pubmed检索后,共检索出8篇文献;其中4篇文献,诊断均指向「成人起病型Alexander病」;对其余4篇文献加以阅览,并与上述3例患者加以对照后,基本可以排除。
5.对于仅对影像特点感兴趣的同仁,不妨仅以共同的影像学表现作为关键词加以检索,比如:以「medullary+cervicalcord+atrophy+whitematter」组合用Pubmed检索后,共检索出10篇文献;其中7篇文献,诊断均指向「成人起病型Alexander病」;对其余3篇文献加以阅览,并与上述3例患者加以对照后,基本可以排除。
综上所述:
上述3例患者最可能的诊断,就是「成人起病型Alexander病」。
接下来,仔细阅读与该病有关的文献报道,认真对照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后,会发现高度支持「成人起病型Alexander病」的诊断。
阅读相关文献后,学得:Alexander病的致病基因,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fibrillaryacidicprotein,GFAP)基因」。
当然了,在「精准医学」大行其道的当下,利用遗传学检查,针对GFAP基因进行检测并确诊该病,才是王道!
下面来看上述3例患者的确诊结果:
患者1:于外显子5发现了一个杂合子型错义突变(c.GT),该突变导致氨基酸位点的精氨酸变成了亮氨酸(p.RL)。至此,确诊为成人起病型Alexander病。
患者2:发现存在AspTyr错义突变。至此,确诊为成人起病型Alexander病。
患者3:发现存在ArgCys错义突变。至此,确诊为成人起病型Alexander病。
最终诊断:
成人起病型Alexander病
余声与回响
确诊之余,各位同仁不免会问2个问题:
问题1
传统概念中的Alexander病,是一种经典的进行性致死性白质脑病;患者多为婴幼儿,少数为儿童患者;多出现精神发育迟滞、巨脑畸形、癫痫,常于数年内死亡;且影像学可见广泛的脑白质异常病灶(通常以额叶为主),部分患儿还会于脑室周围白质出现异常病灶,即「脑室花环征(ventriculargarlands)」。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上述3例患者均为成人期起病,没有出现这些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相反,却主要以假性球麻痹/延髓麻痹、锥体束征、共济失调等症状体征为主要表现,且影像学上大脑半球白质病灶并不广泛,却以低位脑干和颈髓受累为主?
问题2
传统概念中的Alexander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那么问题来了,为何上述3例成人期起病的Alexander病患者,家族史均为阴性?
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对成人起病型Alexander病与婴儿起病型Alexander病和青少年起病型Alexander病的不同之处,加以掌握。
延伸阅读
年,StewartW.Alexander医师描述了发生于一例婴儿患者,以生长发育迟滞、巨头畸形、癫痫伴神经病学症状体征快速进行性恶化的一种疾病;后被称为「Alexander病」。
Alexander病最显著的神经病理学特点,是原纤维星形胶质细胞(fibrillaryastrocytes)的胞浆内出现弥漫性的纤维蛋白样小体(fibrinoidbodies)。此后,学者们发现上述病理学特点,此前曾被Rosenthal医师描述过,故将其命名为「Rosenthal纤维(Rosenthalfibers)」。
年,Russo等人对此前文献描述的患者加以回顾后,提出将Alexander病基于不同的发病年龄、不同的疾病严重程度、不同的临床特点,划分为三种亚型:婴儿型(发病年龄:2岁)、青少年型(发病年龄:2-12岁)、成人型(发病年龄:≥13岁)。直至今日,几乎每篇Alexander病的文献,都会提及Russo等人年发表的这篇文献。
在Alexander病的致病基因被确定之前的很长一段时期,婴儿型Alexander病的文献报道患者数,明显多于青少年型和成人型Alexander病的患者数。因此,长期以来,学界认为:成人型Alexander病,是极为少见的。
直至年,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基因,被证实为各种亚型的Alexander病患者的致病基因(备注:Alexander病也是首个致病基因被确定的人类星形胶质细胞功能障碍性疾病)。
在GFAP基因突变被确定为Alexander病的致病基因后,利用遗传学检测技术,越来越多的成人型Alexander病患者见诸报道。
随着成人型Alexander病患者报道的增多,学者们发现:仅少数成人型Alexander病患者,具有家族性;大多数成人型Alexander病为散发性患者、常无家族史(可能系新发突变所致)。更为关键的是,研究发现:成人型Alexander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与婴儿型Alexander病明显不同;更重要的是,成人起病型Alexander病的临床表现,与其它相对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往往较为相似(如:多系统萎缩(MSA)、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等),容易误诊。
因此,有必要对成人型Alexander病患者临床表现谱和影像学特点,加以简述。
迄今为止,至少有二十余篇关于成人型Alexander病的文献报道,患者总数已达40余例,GFAP基因共发现了二十余种不同的错义突变。
成人型Alexander病患者,无明显的性别差异,平均起病年龄为接近40岁左右。慢性进展性起病,病程更为迁延。
成人型Alexander病临床表现的核心三联征,包括:延髓功能障碍、锥体束受损症状体征、共济失调。
较为少见的临床表现,包括: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眼运动异常、腭肌阵挛(如患者2)。
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腭肌阵挛(palatalmyoclonus)虽然仅见于1/3的成人型Alexander病患者,但却是一个相对较为特异的症状,对成人型Alexander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提示意义。(当然,肥大性橄榄体变性的患者、以及伴SURF1突变的Leigh综合征患者,也会出现腭肌阵挛)
大多数成人型Alexander病患者的认知功能均基本正常。
就成人型Alexander病患者的MRI表现而言,大多数患者均存在延髓异常,即可以出现延髓异常信号、也可以出现延髓萎缩。
此外,颈髓、尤其是上段颈髓的萎缩,也常较为明显。部分患者的延髓异常信号,还可向下一直延伸至颈髓。
当延髓和颈髓均出现明显萎缩时,在MRI的矢状位上,会呈典型的「蝌蚪征(tadpolesign)」(详见:患者1的图L)。这一罕见的萎缩形态,对于成人起病型Alexander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熟悉并掌握这一MRI影像学特点,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选取患者针对GFAP基因是否存在突变接受遗传学检测,从而明确是否为成人型Alexander病。
需要注意的是,患者脑桥基底部通常无明显萎缩,参见图4。
图4.Alexander病患者低位脑干及颈髓的MRI表现A:脑部MRI的矢位T2像见延髓及颈髓变薄萎缩,并于延髓内见高信号病灶;箭头标明了延髓萎缩后凹的特点;B:脑部MRI的轴位T2像见双侧齿状核门(hilumofthedentatenuclei)(有柄箭头)、内侧丘系(无柄箭头)受累,呈高信号病灶;C-D:脑部MRI的轴位T2像见延髓内的双侧皮质脊髓束(无柄箭头)受累,呈高信号病灶;E:脊髓MRI的轴位T2像于C1-C2段颈髓层面,见颈髓严重萎缩,且髓内可见轻度高信号病灶
大多数成人型Alexander病患者,幕上大脑半球白质可见异常信号,常位于脑室周围;但是,白质病灶却明显不如婴儿型Alexander病患者那样广泛,参见图5。
图5.Alexander病患者大脑半球白质的MRI表现A-B:脑部MRI的轴位及冠位FLAIR像见大脑半球高信号病灶主要位于后部室周脑区,且双侧齿状核门(hilumofthedentatenuclei)亦受累呈高信号病灶(图B箭头);C:脑部MRI的冠位FLAIR像于双侧室周脑区分别见一较薄的条带状高信号病灶区(箭头);D:脑部MRI见于FLAIR像上发现中脑的表面外缘呈高信号病灶
少数成人型Alexander病患者,双侧苍白球后份,可见异常信号病灶(详见:患者1的图D、图H、图J、图K)。
某些成人型Alexander病患者,还可出现斑片状对比强化病灶;大多位于脑干和小脑,少数位于侧脑室周围。
具体影像学表现,参见下图6。
图6.Alexander病患者小脑及脑干的对比增强MRI表现A:脑部MRI的矢位T1像可见延髓(箭头)和颈髓明显萎缩,还可见小脑和大脑中度萎缩;图B—C:脑部MRI的轴位对比增强T1像可见两处小的对比强化病灶区(箭头)
综上所述:
1.成人起病型Alexander病的临床特点,与其它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非常相似;但与婴儿起病型Alexander病却有很大不同。
2.成人起病型Alexander病最为常见的临床特点为:延髓功能障碍、锥体束受损症状体征、共济失调。其它症状体征,包括: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眼运动异常、腭肌阵挛。
3.延髓及颈髓萎缩、呈「蝌蚪征(tadpolesign)」,是成人起病型Alexander病较为特征性的MRI表现;熟悉并掌握这一MRI影像学特点,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选取患者针对GFAP基因是否存在突变接受遗传学检测。
4.虽然神经病理学检查发现脑星形胶质细胞内存在Rosenthal纤维,可以证实Alexander病的诊断;但目前更倾向于通过检测GFAP基因存在突变,来确诊Alexander病。
编辑: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