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疗法火医院
艾灸疗法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多年的历史,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针、灸、药是我国医学领域中最主要的三种治疗方法,有“针之不及,药之不到,必须灸之”之说。
什么是艾灸疗法?
艾灸疗法就是将燃烧的艾绒或艾条,在穴位上或患处烧灼,直接或间接借其温热性和艾的挥发物的渗透,通过经络穴位的作用,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调整人体生理功能的平衡,而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目的的一种中医外治方法。
艾灸疗法的功能和作用有哪些?
艾灸疗法的疗效可通过现代科学仪器检测出来。
对白细胞的影响。患者施灸的结果,白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加,其噬菌作用增长,从而强化了机体的防御能力。
对红细胞的影响。患者连续施灸六周以上,红细胞约增加20%,红色素也有所增加。
对骨骼系统的影响。施灸后骨骼系统的发育得到促进,管状骨的长径延长显著增加,即防止骨病,促进骨骼的正常发育,从而得到良好的体格。特别是幼年、少年期更是如此,可促进青少年生长发育。
艾灸疗法对于小儿感冒发热、咳嗽、哮喘、腹胀腹泻、厌食、消化不良、生长迟缓、哭闹多动、夜尿盗汗、免疫力低下等,可通过相应的经络穴位进行施灸,效果显著。
几个常见病症的穴位选取:
退热:大椎
感冒:风池、大椎、风府、合谷、肺俞、列缺
咳嗽:膻中、肺俞、膏肓、天突、风门、列缺、大椎、足三里、丰隆
支气管哮喘:定喘、肺俞、膻中
便秘:足三里、天枢、大横、大肠腧、支沟
失眠:涌泉、三阴交、内关、足三里、百会
遗尿:关元、足三里
上热下寒:关元、神阙、足三里、血海、曲池、太溪
疏通脾胃:中脘、神阙
艾灸疗法的分类和操作方法
传统艾灸疗法的施灸方法分为直接灸、间接灸(隔物灸)、温针灸、艾卷灸等。常用的为隔姜灸,即使用姜片作间隔物灸。生姜辛温无毒,生发宣散,调和营卫,祛寒发表,通经活络,治风邪寒湿。取新鲜姜和艾结合起来施灸,即能避免直接灸遗留瘢痕的缺点,又能和生姜发挥协同作用,有相得益彰之效。
选取一块硬币略厚、厚薄均匀的生姜,用针点刺很多小孔,以便热力传导。
传统艾灸盒的孔勿大勿小,留孔过大则燃烧过快,易掸火星,留孔过小则燃烧时间长,热度过高。
小朋友感冒咳嗽、痰多,灸肺腧穴有助于减轻症状。
神阙穴肚脐中央、健脾和胃。
百会穴百脉之会,贯达全身,具有醒脑开窍,调节大脑的功能。
使用现代艾灸治疗仪,首先将用物准备妥当,设定好灸治的时间及施治温度,再将专用隔热垫整齐放入组合灸头艾腔内,用松紧束缚带把灸头固定在施灸的穴位上,即可对患者病情进行施灸。
灸2-3个穴位灸后以穴位潮红、患者觉热为度。
艾灸疗法注意事项有哪些?
1.皮肤破损、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颜面部,也不要灸。
2.极度疲劳,过饥、过饱、大汗淋漓、情绪不稳忌灸。
3.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4.体内装有心脏起搏器禁止使用。
5.灸后不要让灸处见风并且1小时内不可洗澡,以免降低使用效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