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怎么黄了中国特色医疗之新生儿退
脸怎么黄了
方舟子
你知道人的血液为什么是红色的吗?这是因为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是红细胞。红细胞又为什么是红色的呢?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一种球状蛋白,紧紧包着血红素。血红素由一个叫做卟啉的环状有机物组成,在环的中间是一个铁原子,铁原子与氧气结合,这样红细胞就能把氧输送到全身各处了。铁的很多化合物是红色的,莫非是铁原子让红细胞有了红色?不是,是卟啉。卟啉分子中的化学键双键与单键相互交替排列,有机化学把这叫做共轭体系。共轭体系中双键越多,吸收的光的波长就越长。血红素中的卟啉有多达11个双键,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光,于是就有了红色。
红细胞是由骨髓源源不断地制造出来的,每个红细胞的寿命大约是天,之后就衰老、死亡。死亡的红细胞破裂,它所含的血红蛋白随着血液到了脾脏后,被那里的巨噬细胞吞噬,血红蛋白中的蛋白质部分降解成了氨基酸,而血红素的环状结构也被破坏,变成了胆绿素(顾名思义,是绿色的),同时释放出铁原子。胆绿素进一步降解,变成了胆红素——这次可不能顾名思义,它其实是黄色的。胆红素被运送到肝脏,胆红素本来是不溶于水的,在肝脏它和葡糖醛酸结合,变成了能溶于水,然后送到胆囊,和胆绿素一起作为胆汁的一部分分泌到肠道中(明白为什么叫做胆X素了吧)。
大肠中的细菌把胆红素转化成无色的尿胆素原。有一部分尿胆素原被肠道细胞重新吸收回到体内,送到肾脏分泌到尿液中,在这个过程中尿胆素原会被氧化成尿胆素,它是黄色的,也就是尿液的颜色。剩下的尿胆素原在肠道中被细菌进一步转化成粪胆素原,经空气氧化成粪胆素,跟着粪便排出体外。粪胆素是棕色的,正常粪便的颜色就是这么来的。
由于红细胞不断地在死亡,血液中就一直有胆红素,正常含量大约是0.5毫克/分升。但是如果在胆红素的代谢和分泌过程中哪个步骤出了问题,胆红素就会在血液中累积起来,一旦其含量超过了1.5毫克/分升,皮肤、眼白就会泛黄,也就是所谓黄疸。
黄疸通常是肝脏等器官有疾病的症状,但是婴儿则不然。绝大多数(约90%)的新生儿在出生一天之后会开始出现黄疸,最明显的是脸部。这是因为新生儿的红细胞数量多、更新速度快,因此胆红素的产量高,但是新生儿的肝脏功能还不完善,处理胆红素的能力很低,这样胆红素就迅速在血液中累积起来,在出生五六天后达到了最高,然后逐渐下降到2毫克/分升,持续两周左右,胆红素含量降到了成人水平,黄疸就完全消失了。
新生儿黄疸一般来说对人体是无害的。如果黄疸过于严重(胆红素含量在15毫克/分升以上),或持续时间过长,由于新生儿的脑血屏障还未完全形成,胆红素有可能透过它造成脑损伤。因此要进行治疗,国际上通行的疗法是光疗,用蓝光照射婴儿的皮肤。在光线作用下,不溶于水的胆红素转变成能溶于水的异构体,通过尿液排出体外。新生儿黄疸也有少数是疾病引起的,例如由于胆道闭锁,胆红素无法排出去(粪便因为不含粪胆素,是白色的),像这种情况,就要进行手术。
可见绝大多数的新生儿黄疸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对人体是无害的,不需要任何治疗就会消退。医院为了创收,夸大新生儿黄疸的严重性,要求住院治疗,有的医院甚至80%的新生儿都为此住院治疗。如果是光疗倒也罢了,却要用药。对此没有西药可用,于是中药就派上了用场。中医认为新生儿黄疸是“热毒”或“寒湿”所致的疾病,传下了以茵陈为主的“退黄”药方。但是给新生儿灌药汤毕竟不方便,就改用中药注射液做静脉滴注,用得最多的是据称能“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茵(陈)栀(子)黄(芩)注射液”。
有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临床试验证明这些药物真的能帮助新生儿去除胆红素呢?没有。由于新生儿黄疸绝大多数能自行消失,所以造成了这些药物能够“退黄”的假象。进入体内的药物要由肝脏、肾脏来解毒,而新生儿的肝、肾功能不完善,更容易受到药物的损害。中药的副作用由于缺乏科学研究,大多不明确。而且,中药注射液的化学成分极其复杂、杂质非常多,直接注射到血液中,很容易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乃至死亡。
最近医院用茵栀黄注射液给新生儿“退黄”,有4名新生儿发生不良反应,其中1名死亡。其实使用茵栀黄注射液出现不良反应算不上新闻,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在医学期刊上有大量报道,年就有过敏性休克致死的案例。有人也许觉得药物出现不良反应不值得大惊小怪,问题是这个药物根本就不该用,因此出现的每一起不良反应、每一起死亡都是可以避免的悲剧,新生儿成了医德沦丧、利欲熏心的牺牲品。
来源:中国青年报 -11-05
中国特色医疗之:新生儿“退黄”
方舟子
大多数的新生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我的女儿在出生几天后也有黄疸,我见不严重,没去管它,十几天后就消退了。但是其他中国宝宝未必就都这么幸运了。医院,新生儿一旦有黄疸,就都要“退黄”,黄疸不退不给打疫苗。“退黄”的方法是喝以茵陈为主的中药,但给新生儿灌汤药毕竟不方便,医院干脆是用中药注射剂,用得最多的是“茵栀黄注射液”。西医的“退黄”方法则是光疗。如果家长有疑问,医生就会吓唬说如果不及时“退黄”,发展下去,就可能出现核黄疸,脑受到永久伤害,甚至死亡。
网上有一个颇有口碑的儿科医生绘声绘色地写了一则亲身经历的故事,说有家长因为听信医生亲戚的话,坚决拒绝“退黄”,新生儿发展成核黄疸,抢救无效死亡。该儿科医生警告大家说:“某些儿童常见病,表面看来很平常,但潜伏巨大风险,例如新生儿黄疸。危重状态不太容易识别,只有儿童专科医生才清楚其严重性。救治孩子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往往不是疾病,而是孩子的亲属。”吓得很多读者纷纷表示以前不知道新生儿黄疸的严重性,这种人命关天的问题一定要听医生的,该打中药就打中药,该做光疗就做光疗。被科学松鼠会吹捧为“科普大家”的云无心也评论说:“想起飘飘出生的时候就照了五六天蓝光,每天抽血。虽然我也会查资料,但进了医院,最多只提问,不会去干扰医生的决定。”
新生儿黄疸是不是这么恐怖呢?
新生儿容易出现黄疸,是因为新生儿的红细胞数量多、更新速度快,因此红细胞死亡后产生的胆红素的量也高,但新生儿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很低,胆红素就会在血液中累积起来,到一定的量皮肤、眼白就会泛黄。可见对绝大部分新生儿来说,出现黄疸是正常的生理现象,称为生理性黄疸。少数新生儿黄疸跟某些疾病、损伤有关,称为病理性黄疸,例如出生时受损伤导致头血肿或皮下出血、弓形虫或病毒感染、红细胞增多症、溶血、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新生儿肝炎、胆管阻塞等。
新生儿黄疸是否严重,是否需要接受“退黄”治疗,取决于黄疸值的高低。如果黄疸过于严重,或持续时间过长,胆红素有可能造成脑损伤,也就是所谓核黄疸。新生儿黄疸一般在出生第2天开始出现,第3~4天达到高峰,黄疸指数(血液胆红素值)大多在5~6mg/dL,很少超过12mg/dL(血液胆红素值有时也用umol/L,换算公式为10mg/dL=um/L)。在这种情况下是不需要治疗的。医生以极端病例吓唬人接受不必要的治疗是不道德的。那么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治疗呢?根据美国儿科学会指南,如果足月健康新生儿出生24小时后黄疸指数达到12,48小时后达到15,72小时后达到18,96小时后达到20,5天后达到21,应做光疗。当黄疸指数降到13~14以下时,即可终止光疗。如果黄疸非常严重,第二天超过19,第三天超过22,任何时间超过25,或表现出了急性胆红素脑病症状,应考虑换血(文献1)。足月新生儿如果出生第1天就出现黄疸,每天黄疸指数增加超过5,黄疸指数超过17,黄疸持续时间过长(配方奶粉喂养的新生儿超过2周,母乳喂养的新生儿超过3周),或有严重疾病征兆(例如发烧、尖叫),可能是病理性黄疸,更应该治疗(文献2)。在治疗时应找出可能的病因。早产儿的治疗标准与足月儿不同,本文不涉及。
那么要怎么知道黄疸指数呢?准确的测量应该验血,在黄疸指数不是很高时(低于15),皮测胆红素仪也能给出较可靠的数值。通过目测可以有个大致的判断。在明亮的房间用手指挤压新生儿皮肤,看看表现出来的皮肤和皮下组织的颜色是否泛黄。如果黄疸局限于脸部,黄疸指数大约是5;如果黄疸蔓延到胸部,黄疸指数大约是10;如果黄疸到了腹部,大约是12;如果手掌和脚底都出现黄疸,超过15。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目测并不可靠,只能作为初步的判断。不过有一点是非常可靠的:如果黄疸只局限于乳头以上部位,就意味着黄疸指数不会超过12,如果没有其他症状,不管医生怎么吓唬你都无需做任何治疗。万一延误治疗得了核黄疸呢?足月新生儿只有黄疸指数超过25(无溶血)或20(有溶血)才考虑有核黄疸可能(文献2),那时已全身黄透了。如果是健康、足月的新生儿更不必担心,在没有发生溶血时,他们出现核黄疸的概率极低:年到年间全美国只记录了6个病例(母乳喂养),他们的黄疸指数都高得惊人,出生4到10天时黄疸指数为39~50(文献3)。大样本的调查表明,对没有溶血的足月婴儿来说,并无证据表明胆红素过高对其智商、神经功能或听力有影响(文献4)。
纯哺乳喂养的新生儿要比配方奶粉喂养的新生儿更容易出现严重的黄疸,黄疸持续时间也更长。在这种情况下,可尝试暂时停止哺乳喂养(但不要停止挤奶),改用配方奶粉。如果的确是因为母乳引起的,在两天内黄疸指数就会迅速下降,之后可以恢复哺乳。不应给哺乳喂养的新生儿喂水或糖水,那样无助于黄疸的消退(文献1,2)。
如果医生非要让你的小孩接受“退黄”治疗,必须先验血,拿出表明黄疸严重的验血结果证明治疗的必要性。如果要治疗严重的新生儿黄疸,规范的治疗方法是光疗和换血。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中药会有任何“退黄”效果。由于新生儿黄疸绝大多数都能自行消退,所以造成了中药能够“退黄”的假象。恰恰相反,对新生儿使用中药反而能够对其身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药物进入人体后需要经由肝、肾解毒,而新生儿肝、肾功能都不健全,中药对他们的伤害就会更大,甚至因此死亡。医学文献、医院为“退黄”给新生儿注射“茵栀黄注射液”导致新生儿过敏性休克、死亡的大量报道。虽然换血也有可能导致死亡(概率大约万分之3),但是那是不得已采取的必要治疗的难以避免的意外,而中药则是完全没有必要使用的,每一例因中药引起的新生儿死亡都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悲剧。医院、医生道德沦丧、谋财害命的牺牲品。
.10.2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