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脑病 > 脑病诊断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eversib

一、定义: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是以头痛、恶心、呕吐,癫痫发作,视觉障碍,意识状态改变,精神和行为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表现为后脑白质受累的一类疾病综合征,若给予及时有效治疗,预后较好,绝大多数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影像学可以完全恢复至病前水平。被称为是一组最近才被认识的独特的临床综合征。

二、发病机制:

病变部位多累及大脑后部白质。其原因可能是:

大脑后部椎-基底动脉系统交感神经相对缺乏,而颈内动脉系统交感神经分布丰富,当血压升高时,可引起前循环血管收缩,以防止过度灌注,同时将压力转入椎-基底动脉系统,而出现后循环高灌注,导致血管源性脑水肿、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微梗死形成等病理改变;

大脑白质内毛细血管丰富,组织结构疏松,细胞外液较易潴留。

三、临床主要特点:

其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和影像学两方面。

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大多有突发的严重血压升高病史;

颅高压: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

癫痫发作:为首发、伴随或唯一症状,部分性或全身性发作,提示病变累及皮质;

从嗜睡到昏迷的意识障碍,或因意识水平下降,呈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下降,定向障碍;

精神障碍:包括精神活动减慢、思维混乱、主动性降低、言语减少等;

视觉障碍:几乎都有,以视物模糊为主,还可以出现偏盲,视觉忽视,幻视以及明星的皮质盲等;

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少见:可有肢体无力、腱反射亢进、病理征(+),感觉障碍,共济失调等。

经积极有效治疗1-2周后,症状体征消失或恢复至病前水平,神经影像学恢复正常或病前水平。但治疗不及时,也可并发脑出血,甚至死亡。

四、影像学表现:

脑广泛性水肿或缺血改变:

①大脑半球后部白质特别是双侧顶枕叶大片状对称性病灶,CT上为低密度,MRIT1为等或低信号,T2高信号;

②其他区域也可受累,如脑干、小脑、基底节(尾状核、丘脑)以及其他大脑皮质。脑叶呈脑回样改变,其他部位呈斑片样异常信号,T1呈略减低或等信号,T2及FLAIR呈高信号。

③增强部分病灶可强化,呈脑回样、斑片状或环状强化,病变多为对称性。

DWI和ADC图像:研究表明,脑部病变主要为血管源性水肿,因此ADC为高信号,DWI为等或低信号。

五、治疗:

病灶主要为脑水肿,未形成梗死,因此早诊断、早治疗,症状可恢复。主要治疗:

针对病因治疗,首先是控制血压,一要快速,推荐静脉用抗高血压药,硝普钠可首选;二要安全,2小时内血压下降不应超过20%-25%,或舒张压降至~mmHg;三是降压药物具有可控性,以免血压降的过快引起神经系统症状加重。由免疫抑制剂或细胞毒性药物引起者应停药或减少用量。

对症治疗,如降颅压,抗癫痫,营养支持等。









































北京中医白癜风医学研究
杭州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bwnxm.com/nbzd/48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