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酒案件频发 保障酒品安全需检测
假酒案件频发 保障酒品安全需检测
导读: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在人民生活水平日趋提高的今天,食品安全问题中的酒类制假贩假事件依然屡禁不止。特别是近期,全国各地的酒类造假事件频发,在社会上引发广泛
假酒案件频发
近日,位于大兴南五环狼垡桥附近的一个大型假酒作坊被当地警方打掉,制假人员将散装白酒掺水勾兑灌装就成了“名牌”白酒,然后销往一些大中小餐厅。余平方米的两个院内有40多个平房作坊,20余名人员在此制售假酒。当天,警方查获五粮液、茅台、牛栏山等多种假酒数千瓶及制作、加工、包装假酒的各种工具。
这不是唯一的假酒案件,近日,广州天河警方打掉1个家族式的制售假酒的团伙,摧毁制假窝点1个,当场抓获犯罪嫌疑人3名,查获以假乱真的“知名洋酒”36瓶,标识、空瓶、销售单据及简易制假装备一批,涉案金额逾万元人民币。
假酒的主要成分和危害性
随着市面上假酒愈来愈多,假酒对我们的身体危害也愈来愈大。假酒的主要成分和危害性都来自甲醇,甲醇又名木醇、木酒精,为无色、透明、易挥发、易燃的液体。甲醇急性中毒在临床上不属于多发疾病,但是它通常表现为假酒的生活性中毒或急性职业中毒,具有突发群体中毒事件的特点,一旦处理不当,具有较高的致死率、致残率,给中毒者带来严重伤害。
假酒中甲醇的危害
甲醇可以经过呼吸道、皮肤和消化道吸收进入人体。甲醇口服后吸收很快,分钟血液浓度可以到达高峰,开始产生毒性作用,大多数人早期中毒症状出现在摄食后小时。由于误服者不会意想到甲醇中毒的可能,其初期又表现为头痛、眩晕、恶心、呕吐、嗜睡和意识障碍等症状,与醉酒难以辨别,所以很难做到初期诊断。虽然理论上可以通过洗胃、导泻减少中毒者甲醇吸收剂量,但是一旦出现明显的中毒性脑病和视力障碍,常常已不是中毒的初期,失去了清除消化道中甲醇的机会。
人们身体一般摄取5毫升甲醇就可中毒,甲醇是工业酒精的主要成分之一。甲醇经体内醇脱氢酶及甲醛脱氢酶等作用被氧化成甲醛,继而生成甲酸,甲酸能抑制人体视膜氧化和磷酸化进程,使叁磷酸腺苷合成困难。结果会造成视膜细胞性变,乃至会演变成视神经萎缩。一般来说,摄取甲醇5~10毫升就可引发中毒,30毫升可致死。
鉴于甲醇的毒性,世界各国对饮用酒中的甲醇含量都有严格的限制。虽然在白酒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产生甲醇,但合格的饮用酒中甲醇含量都非常低。我国国家标准规定,以谷类为原料的白酒中,甲醇含量不得超过0.04g/mL;以薯类及代用品为原料的白酒中,甲醇含量不得超过0.12g/mL。因此,适当饮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白酒,对人体不会造成伤害。
甲醇的检测方法
目前,国内外检测酒中甲醇含量的方法主要有比色法、气相色谱法(GC)、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固定化酶活动注射分析法、酶电极法、激光拉曼光谱法、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折射法、蒸馏法等。其中比色法受杂质成份的影响较大,在运用中存在着操作繁琐、稳定性差的缺点;利用HPLC法测定酒中甲醇时,需要对样品进行预处理,使分析进程复杂化;固定化酶活动注射分析法和酶电极法具有仪器简便、操作简单、分析速度快等特点,应斟酌弥补到国标当中;相比之下,折射法和蒸馏法的丈量精度较差,不适合低含量检测。在所有检测方法中,气相色谱法操作简便,分离效果好,检测灵敏度高,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均符合分析要求,特别合适成份复杂的酒类中甲醇的测定,是目前企业中广泛运用的甲醇含量测定方法。
我国是酒类产品生产和销售大国,甲醇在工业酒精中含量较高,常常被不法商贩混入饮用酒中谋取利益,使假酒事件层见叠出,对食品安全造成了挑战。政府部门需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动。同时,需开发出精确性与准确度更高的分析方法,简单、易于操作的小型轻便检测仪器用于酒类检测,这样才能进一步保障食品安全。
北京中科医院假北京中科医院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