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脑病 > 脑病预防

医经溯源从黄帝内经ldquo心脑

自“囟”演变为带“心”而为“思”之后,“心脑一体,共主思维”的文化基因就成为国人的固有观念。《黄帝内经》中的藏象理论秉承了这一旨意,于是在脑的功能“总统于心,分属于五脏”的背景下,运用诸如煎厥、薄厥、肉苛、癫痫、狂证、头痛、眩晕等病证论证该理念的合理。

脑主神、主思维,这是中国人固有的看法。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这一看法逐渐被心主神、主思维所取代。只要回眸古人对脑的局部解剖的观察,对脑的主视觉、主听觉、主语言、支配肢体运动、主神、主思维等功能的研究成果加以分析,就能清晰明白地发现,中国人对脑的认识是深刻的。由于在封建中央集权建制,以君主帝王为中心,及五行学说构架等文化背景的影响下,逐渐由心替代了脑的重要功能,形成了“心脑一体”文化基因,而融入藏象内容之中。

从汉字演变看心脑主思维

甲骨文中的“(xin,见PDF)”,“象头壳之形,其意为首、脑”。又有“手抓头皮”的字形“囟”,此时的“囟”,也读“sī”,有“思考、想、想象”之意,是“思”字的初文,“思”上结构的“田”,就是有“囟”(sī)演化而成。甲骨文的这一研究说明当时就认为人的思考出于脑。还有人对陕西周原甲骨卜辞进行了研究,发现“简文”中的“思”字绝大多数都写成“囟”,不带心旁,只有少数简文写成带“心”字的“思”。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学勤和美国汉学家夏含夷注意到此字在商周卜辞中是一个关键术语,虽然“囟”字在这类卜辞中有作语气词,但也有作动词,作“思考”“相念”“想”。如卜辞“丁卯卜贞囟其雨”,即作思虑、祈求解。“甲骨文中的‘囟’字,即《说文》之囟,读‘思’”。还有在甲骨文研究中发现,古人已将“囟”与失语症联系在一起,说明了“囟”,头脑与语言的关系,即脑有主语言的功能,语言是思维的表达方式之一,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人对脑主思维的认识。可见,殷商时期到西周早期,脑主思维的观点是人所共知的常识。笔者认为,古人之所以将思维功能归之于心,是有其特殊背景的。生活体验人在思考时,常“用手抓头皮”。临床实践发现心血充盈与否,与人的思维活动及精神状态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凡思虑太过,就会有心慌、失眠、记忆力减退的病症发生。社会学影响中央集权制以君王帝主为主宰,认为“头脑”和四肢为身体外围,五脏居于核心,而“心”脏的解剖部位、形态及其具有的保护层,犹如“君主”,故将处于“四夷之地”“脑”的功能,移置于“心”。五行理论构架及归类方法影响等自“囟”演变为带“心”而为“思”之后,“心脑一体,共主思维”的文化基因就成为国人的固有观念,也就是《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则思”之义,这是《内经》缔造的中医药学“心脑一体”论发生的由来。

《黄帝内经》论述“脑”功能

脑主元神,是生命枢机

神,虽有广狭之分,但狭义的神包涵在广义的神之内。此处是指广义之神,即人生命现象的总称。《素问·脉要精微论》有“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之论,当医生发现病人头垂偏倾,无力抬举,以及两目深陷,呆滞无光时,揭示病人的病情危重,是其神气严重衰败的征兆。《素问·刺禁论》在强调针刺“要害”时指出:“脏有要害,不可不察……中头入脑户,入脑户,立死。”故《春秋纬元命苞》中有“人精在脑。头者,神之居。”

脑主听觉

《灵枢·口问》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上”,指头、指脑。当气血不足,清阳不升,不能营养于脑髓之时,便会产生耳鸣,目眩,甚至“目无所见”之症。显然,目之视,耳之听,皆源于脑,皆为脑所主宰。

脑主肢体运动

《内经》已经通过解剖和病例的反证,认识到脑神经的左右交叉,支配肢体的运动。《灵枢·经筋》“足少阳之筋……支者,结于目眦为外维……上过右角,并脉而行,右络于左,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所谓“维筋相交”,是指维络全身骨节的筋经是左右交叉的。

《黄帝内经》论“脑病”

脑损伤性肢体运动障碍性疾病

《灵枢·经筋》曰:“伤左角右足不用。”“足少阳之筋……支者……上过右角……右络于左,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所谓“维筋相交”,指维络全身骨节的筋经是左右交叉的。故脑部左额叶损伤则右下肢活动障碍,脑部右侧额叶损伤,则左侧肢体活动障碍。临床针刺、灸疗时,即可取患侧肢体,也可取对侧肢体腧穴治疗。

暑邪犯头而致煎厥证

《素问·生气通天论》论煎厥证的临床辨证,认为“阳气者,烦劳则张(鸱张),精绝(枯竭),辟(通‘襞’,裙褶)积(辟积,累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因神昏而致,目不能视、耳不能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类比此证病势凶猛、来势急迫)。”原文所论的薄(音义通“暴”)厥的病因病机,是因烦劳过度,阳亢精绝所致。病证多发于盛夏,临床以晕厥,神昏(目盲、耳闭喻其无法感知),病势凶险为其特征,本证相当于暑邪犯脑之重危证,即中暑性脑病。

阳气亢逆而致薄厥证

《素问·生气通天论》论述了薄厥病的临床辨证,认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形体气机)绝(止,引申为‘阻隔’),而血菀(yu,通‘郁’)于上(头部),使人薄(通‘暴’)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通‘用’)。汗出偏沮(半身有汗,半身无汗),使人偏枯(半身不遂)。汗出见湿,乃生痤痱(此指褥疮)。”此处强调了“薄厥”证的病因病机为暴怒伤阳,气机逆乱;其基本临床表现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此证有半身不遂的后遗症,由于肢体活动不便,所以极易合并褥疮感染。此节原文提示:本证缘于患者素体有肝肾阴虚而致的肝阳上亢基础病机,加之有恼怒等情绪刺激的诱发因素,致使气血突然上逆于头,而出现突然晕倒、不省人事等临床表现。张锡纯结合《素问·调经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气复反则生,气不反则死”之论,将该病称为“脑出血”,并创制镇肝熄风汤治疗。

外周神经损伤之类病证

《素问·逆调论》所论肉苛的病机、表现及预后,相当于今之外周神经损伤之类疾病。原文云:“帝曰:人之肉苛者,虽近衣絮,犹尚苛(动词,烦扰、侵扰)也,是谓何疾?岐伯曰:荣气虚,卫气实也。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肌肉形态没有变化)也,人身与志(意志)不相有(肢体的感觉、运动不受意志的支配),曰死。”据原文旨意可知,肉苛病是营卫虚衰所致以肢体活动不灵、麻木不仁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病证;临证以营卫俱虚,肌肤失荣,肢体失用为其基本病机;以肌肤麻木不仁(感觉神经损伤),肢体沉重难,活动不灵(运动神经损伤)为临床表现。“虽近衣絮尚犹苛也”是说虽然穿衣保暖仍然顽麻无知、活动不灵,意可排除因气候寒冷导致的冻僵状态。如若见有神不能支配形体活动症状者,标志其病情危重。结合病机,临证当以调和营卫,益气养血为法,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小续命汤、十全大补汤等予以治疗。

论癫疾

《素问·奇病论》专论先天性癫痫证的病机、表现及预后。“帝曰:人生而有病癫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岐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惊则气乱’),气(逆乱之气)上(指头、脑)而不下,精气并居(营养脑髓的精气与上逆之乱气同时并聚于脑),故令子发为癫疾也。”所谓“胎癫疾”,是指母体妊娠时期受惊,胎气逆乱,影响胎儿脑发育受损而引起的小儿先天性脑病。这是中医药学记载的先天性疾病。《灵枢·癫狂》则专论癫痫临床表现及其证型分类,认为癫痫是一种间歇性发作性精神障碍性疾病,故以“痫”名之。此篇观点为,癫痫多由思虑太过,久郁损及心脾,气滞津停,痰气上逆,神志迷蒙,不能自主所致。其发作常与七情所伤有关,“不乐”“烦心”为情志异常症状,是七情郁滞之故。如何诊察此病之发作?《灵枢·癫狂》篇提示有4点予以

转载请注明:http://www.bwnxm.com/nbyf/112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