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脑病 > 脑病病因

建国后针灸临床特色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针灸学术有了很大发展,针灸临床特色技术研究从文献考证、临床研究、实验研究均取得长足进展,其中针刺麻醉技术的应用和机制研究受到世界的瞩目,涌现出以头针技术、耳针技术、腹针技术等为代表的微针技术,以电针技术、植线技术、针刀技术、浮针技术、温灸器技术、电热灸技术、热敏灸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技术,以醒脑开窍技术、靳三针技术、贺氏三通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流派技术,出现多种技术并存的繁荣局面。

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50年代初,在封闭疗法与针灸结合基础上,穴位药物注射形成穴位注射技术;在古代留针基础上创立了皮内针技术;在古代刺络法、锋针基础上形成三棱针技术;在贺普仁教授的倡导下,推动火针技术的应用。年陕西学者朱龙玉,在前人经验和自己临床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和技术,阐述电针技术的原理、方法和临床,使其得到普及推广;20世纪50年代末司徒铃在古代刺络法、锋针、半刺法基础上发明钩状挑治针。50~60年代我国医学工作者在针刺镇痛基础上发明了针刺麻醉技术并进行实践和研究;年12月叶肖麟在《上海中医杂志》介绍法国P.Nogir医学博士提出的胚胎倒影耳穴图,促进我国耳针技术的广泛应用研究和发展,年6月我国通过“耳穴标准化方案”,收载耳穴90个;年皮肤针技术在我国开始应用和推广。

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医学工作者在中医鼻部色诊基础上创造发明鼻针技术并应用于针刺麻醉;60年代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受手部按摩分区、主治启发形成手针技术,70年代广泛应用和研究,形成方云鹏、王富春、朱振华、韩国柳泰佑的高丽手等流派;20世纪60年代,为了巩固治疗和减少患者痛苦,在其他技术的启发下形成植线技术;年徐相富将人中分成三部九穴对人中针技术开始应用;20世纪60年代末,黄荣发在祖传针灸技术和古代九针基础上,创立了小宽针技术。

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70年代刘金荣在前人经验基础上,根据脏腑经络学说,结合现代医学理论,通过大量临床实践,创新了口针技术;20世纪70年代在头部穴位治疗脑病和痛证基础上逐渐形成头针技术,并形成方云鹏、汤颂延、焦顺发等头针流派,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区针灸穴名标准化会议上,通过由中国针灸学会主持的“头针穴名标准化方案”,年10月在日内瓦举行的国际标准针灸穴名科学组会议上,该方案获正式通过,标志头针穴名和定位国际化、标准化;70年代初彭静山教授在《黄帝内经》观眼察病基础上,根据中医五轮八廓学说原理创立了眼针技术,并于80年代推广应用;另外,70年代初董景昌在其家传基础上,发展成独特针灸体系的董氏奇穴技术。年石学敏院士在继承古代各家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针对中风病神志障碍和肢体运动障碍的两大症状,明确提出中风病的根本病因病机为“窍闭神匿,神不导气”,确立了以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疏通经络为辅的针灸治疗方法,创立了“石氏醒脑开窍”技术;年张颖清发现了第二掌骨全息穴位群,研究这一肢节恰像是人体成比例的“缩小”,总结出人体任何肢节——任何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都是遵循第二掌骨侧类似相同的穴位分布规律,这一规律是穴位的全息律;20世纪70年代末管正斋先生根据中医“舌者心之窍……舌尖主心,舌中主脾胃,舌边主肝胆,舌根主肾”的理论,创立舌针技术,并形成武连仲、盛伟、孙介光和孙雪然等舌针技术流派,同期陈全新教授为了解决“进针痛”的问题,创立了陈氏飞针技术。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初,医院继承前人经验的同时,根据人体阴阳消长规律,顺应四时气候变化的规律,“法于四时”,与自然环境保持协调统一,遵四时变化而预培人体之阴阳,即“冬病夏治”、“夏病冬治”,传承“岭南传统天灸疗法”,大规模开展“三伏天”、“三九天”天灸疗法,并向全国推广,使“天灸疗法”在国内外成为中医特色技术的明星;这个时代,在全息理论和中医理论指导下,形成足针技术、足象针技术、体环针技术、面针技术、夹脊针、背俞针、脐针技术、相应取穴技术、疏肝调神针法技术,同期靳瑞教授在系统整理针灸临床取穴规律基础上形成取三针组穴为主的“靳三针技术”;20世纪80年代以来,师怀堂教授就开始致力于“新九针”器具的研究开发和临床推广,“新九针”是师怀堂医师经过50余年的中医针灸临床实践,在《黄帝内经》古九针的基础上大胆革新、潜心研制出的九种针具,它虽源于古九针,但在外形、针法及适应范围等方面都与古九针有较大的区别,根据“新九针”创立的新九针疗法,特别强调在针灸治疗过程中根据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合理选用不同的针具,发挥每种针具的特殊作用,达到系统治疗的整体综合调治目的。

20世纪90年代

20世纪90年代薄智云经过21年的研究,以神阙为中心的腹部经络体系为指导,创立了腹针技术;热敏灸疗法是陈日新教授等专家,经过了长达22年的潜心研究,发现人体穴位不是固定的,而是动态的,有的穴位是处于敏化状态的(或称为激活状态),同时结合中医古典《黄帝内经》有关针灸的理论,在临床实践中苦心钻研、探索、总结、验证形成的,年经专家鉴定,热敏灸疗法属原始创新技术。

21世纪

21世纪初许能贵教授以经络学说、中医神志学说为指导,在针灸循经取穴和机制研究基础上,突出针灸调节神志的功能,以达到形、神同治的一种中风病针刺方法,形成通督调神技术。同期,我们在继承传统中医针灸基础,吸收岭南针灸精华形成了心胆论治针灸术、精灸技术、浅针刺技术等。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整理、规范、管理、推广启动了中医医疗技术”专项工作,确定了十类中医医疗技术协作组长单位和副组长单位,成立中医医疗技术协作组,办公室设在医院。中医医疗技术的整理、规范、管理和推广应用为进一步推动针灸临床特色技术开展提供政策支撑。

到年年底我国已发布21项针灸技术操作规范包括艾灸、头针、耳针、三棱针、拔罐、穴位注射、皮肤针、皮内针、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电针、腕踝针、火针、针、芒针、眼针、鼻针、口唇针、腹针、毫针基本手法、毫针刺灸手法和《耳穴名称与定位》标准,为针灸临床特色部分技术操作规范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符文彬、徐振华主编《针灸临床特色技术教程》(北京:科学出版社,.7)一书“第一章针灸临床特色技术总论”部分,有删减,原文标题为“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色技术得以传承和发展”。

ISBN-7-03--5

《针灸临床特色技术教程》介绍了71种针灸临床特色技术,分为针类技术、灸类技术、中医微创技术、其他类技术。在强调操作规范及流程要点的基础上,增加了临床应用思维的拓展,图文并茂,实用性强。本书可供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康复治疗学等中医学类专业人员、学生及相关专业人员学习及临床使用。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







































北京去哪个医院看白癜风
北京治疗白癜风在那个医院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bwnxm.com/nbby/45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