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脑病科主任吕晓洲健康提醒秋冬季脑
专家简介
医院脑病科主任、主任中医师、医学博士;辽宁省中医药学会脑病委员会副主委、辽宁省中医药学会血栓病委员会第三届副主委、丹东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委员会主委。
吕主任毕业于辽宁中医药大学,曾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神经内科进修;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师从名医杨泽华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培育项目负责人及学术继承人。年杨泽华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项目负责人及学术经验传承人。丹东市第八批“人才工程”十人层次人选。从医26年,他勤奋钻研古典中医精华和现代医学前沿技术,医术精湛、经验丰富、情系患者,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针药并举治疗慢性脑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面神经炎、偏头痛、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疑难的神经系统病。尤其对中风病、头痛、眩晕、郁症、不寐、痴呆、颤症、痿病等常见脑病辨病施治方法独到,深受患者和家属的好评,许多人赠送锦旗或写感谢信致谢。
健康天冷了,请问中医脑科专家,秋冬季预防中风应注意哪些方面?
专家解答:好的。又是一年秋冬季,同时此季节也是脑中风等脑科病的多发之际。秋冬季警惕脑中风的发生,预防是关键。
秋冬时节是脑中风的多发季
了解中风发生前兆预防是关健
秋季,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个节气,后进入立冬。秋季人们易感受燥邪,导致脑脉痹阻,经络不通,清窍蒙闭;一些高危人群因体内缺水而导致血液粘稠度增高,加之情绪激动、劳累,便引起血压波动,最终导致脑中风的高发。
脑中风的11个预兆:
在此,我们来了解脑中风的11个预兆——
1、哈欠连绵。
2、口吃。
3、一过黑蒙。
4、视物模糊。
5、剃刀落地。
6、偏侧麻瘫。
7、一侧面部或上下肢突然感到麻木、软弱无力、嘴歪、流口水。
8、突然感到眩晕,摇晃不稳。
9、突然出现说话困难,或听不懂别人的话。
10、短暂的意识不清或嗜睡。
11、出现难以忍受的头痛,并由间断性变为持续性,或伴有恶心呕吐。
秋冬季如何预防脑中风:
秋冬季预防脑中风,在生活起居方面要注意做到:
1、防寒保暖,及时增加衣服预防感冒。
2、戒烟限酒,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3、及时监测血压、血脂和血糖,并控制在理想范围。
4、保持乐观的心态,保证充足睡眠。
5、规律运动。进行有规律适宜自己的运动锻炼,保持大便通畅。
6、多喝水。秋季气候干燥,易损伤人体阴津,应多饮温开水,减低血液粘稠度。
7、清淡饮食。饮食宜多吃清淡养阴、滋润多汁的食品,主要有梨、百合、银耳、大枣、红薯、枸杞、山药、胡萝卜、荠菜、海带、番茄等。少吃辛辣、煎炸,易伤阴津食品,如辣椒、生姜等。
传统中医精华预防中风有特色
了解中医预防中风特色疗法
1、点穴通脉:在选定穴位上,用单手中指垂直连续点按,力量由轻到重,使之局部产生胀感,保持8~15秒,然后缓和松开,连续点按3次。取穴为:百会、风池、内关、合谷、足三里、太溪等。达到醒神清窍、调理周身阴阳,预防中风的发生。
2、经络针刺:运用毫针根据辨证取穴刺入穴位如:内关、合谷、足三里、太溪、太冲等。达到滋养肝肾、养脑清窍、预防中风的发生。
3、刮痧:选用适宜的刮痧器具刮拭背部(督脉、膀胱经)、胸部膻中、右臂手太阴肺经,三阴交等,调节阴阳平衡及脏腑功能、排出体内邪气。
4、艾灸:悬灸足三里、脐灸神阙或督脉灸可任选一种,通过艾的作用,温阳益气、祛寒除凉燥之功效,以达到益气活血,醒脑开窍,预防中风的发作。
5、遵医嘱内服中药:调节阴阳平衡,改善经络不通,起到预防中风的作用。
医院脑病科在继承总结历代名老中医的学术诊疗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辨证施治脑中风病的疗效观察,先后研发出系列特色方剂——中风醒神合剂、中风复元合剂、阳闭汤、中风Ⅱ、Ⅲ、Ⅳ号等,用于临床,深受患者和家属的好评。
脑病科专家吕晓洲主任特别提醒:
警惕中风的发生发现先兆及时就医
一、中风病重点在于预防和早期治疗,所以一定要警惕中风的发生。一旦出现中风先兆症状,医院专科检查确诊,第一时间对症施治,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二、医院脑病科成立30余年,是国家中医重点培育专科、辽宁省中医重点专科、丹东市首届名科、丹东市重点专科,年建立杨泽华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三、医院脑病科在发扬传统中医精华和运用现代医学先进诊疗技术相结合,尤其是发挥中医整体防治的优势,采用针灸、穴位贴敷、耳穴压籽、艾灸、刮痧、拔罐等中医特色传统疗法,对中风病、中风先兆等神经系统脑病(及眩晕、面瘫、头痛、痴呆、周围神经病、帕金森病、癫痫等)常见疾病,效果理想,许多人慕名求治。
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