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脑病 > 疾病并发症

戏说科普欢乐颂中的悲歌

编者按

火遍全国的《欢乐颂》第一季终于完结,最虐心莫过于安迪因为所谓的“家族遗传精神疾病”离开奇点,并给自己贴上不宜结婚标签。剧情让人不胜唏嘘……然而我们却要说——这、不、科、学!作为专业精神卫生科普人,绿丝带团队真恨不得跑进电视里去给高知美女安迪好好上一堂科普课!

今天我们就来认真地告诉你:作为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的安迪到底能不能得到幸福?

最近茶余饭后大家聊最多的一个话题非电视剧《欢乐颂》莫属。和前段时间靠颜值就收获一票“脑公脑婆”的韩剧相比,这部国产剧的确要良心很多,没有贴错电极片、输液器没打开的CPR(心肺复苏术),也没有生活中打死也说不出口的肉麻情话。该剧主要讲述同住一层楼的五个女孩身边所发生的故事,她们来自不同家庭背景,个性鲜明,有着不同的社会经历,在现实与梦想、理智与感性的碰撞中成长、蜕变,不仅讽刺了当下一些扭曲的价值观,也投射出不少上班族在工作生活中的影子,加上时不时就蹦出来赵忠祥式的旁白,颇有些WoodyAllen的味道。(说这么多废话我会告诉你这是给“毕生只看美剧”的伪小资作者找个台阶下嘛)。

本是一部好剧,但隐约中总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如鲠在喉,是一直西装革履的骨科医生赵启平(真实世界的骨科医生忙的像陀螺手术时crocs是标配好吗)?

还是安迪的那个患有“精神病”的弟弟?

一直到第38、39集播出,我终于找到这根刺在哪里了,这刺就是“被妖魔化的精神病”,看见安迪绝望地对奇点说:“我有家族遗传性精神病”“精神病直系亲属的遗传几率高达46.3%,不能心存侥幸,不能结婚,不能祸害别人,更不能生孩子,不能祸害下一代,反正我这辈子从头到脚就不会幸福了”,还有安迪那道貌岸然的父亲所说的“看见你妈妈和你外婆的样子,(如果当年逃走的时候知道有你的话)我会逼着你母亲去打胎“;(要那时候你找到我了呢)也许我会掐死你”……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这些对白听着好揪心好伤感好悲愤,宝宝心里苦,宝宝不说…也得说!今天精神科小大夫就化悲愤为动力,从科学、人文、伦理的角度和大家谈一谈大众眼里所谓的精神病。

首先,撇开电视剧“如有雷同纯属虚构”不谈,我们一起搞清楚,安迪的母亲和外婆到底是哪一种精神病?

安迪的外婆

根据安父描述,安迪的外婆是一个“逃荒的疯女,擅长用大红大绿剪出美丽的剪纸”,其色彩搭配浑然天成。该女何时起病、其他症状表现不详,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疯”,全村都知道这是个疯女人,想必她一定是存在至少大于1个月的言语行为的异常,社会功能退缩,很多精神科疾病的急性发作期会有类似表现。从黑白镜头中可以看到外祖父何玉作画的时候,该女一致在床上痴心剪纸,与其说“疯”,更像是对某物的特殊兴趣或是一种刻板行为;而村里人所认为的“疯”也可能是其“不能根据社交场合调整自身的行为”的一种误解。

安迪的母亲

“你妈妈她有遗传性的精神病,她爱撕墙上的红纸、有的做成花戴在头上,有些呢,她涂上水,抹到脸上,到处抱人…”

其母发病前社会功能保持完好,是当地“出名的美女”,20多岁起病,诱因为“掉到了河里差点淹死”,“高烧整整一个月,之后是不断反复地低烧”,这不由的让精神科/神经科医生联想到可能存在以下情况:溺水后急性缺氧性脑病,结合持续高热(稽留热)提示溺水后继发肺部感染可能性大;之后反复低热伴精神症状,精神症状可能是缺氧性脑损伤的表现,也可能是继发“散发性病毒性脑炎(非特异性脑炎)”所致。

急性缺氧性脑病发生数天内可渐出现精神症状,短则一天,最长不超过一周,经高压氧舱及对症支持治疗后很快好转(1)。剧中安迪母亲的遭遇,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有限,无法及时治疗,很可能导致脑部不可逆损伤,遗留精神症状。

散发性病毒性脑炎是最常见的导致精神症状的颅内感染之一,该病多发生于青壮年期,很多感染者会在不同病期出现精神症状及意识障碍,爆发期其症状表现看上去和精神分裂症并无二样,若未经积极治疗导致病情迁延甚至进展为痴呆。

Tips:

散发性脑炎是神经系统常见的综合征之一(随着病原学研究的深入,这个诊断正被逐渐淡化)。起病前一般有数周的感染症状或明确的感染史(如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等)。大多慢性/亚急性感染者,起病隐袭呈进行性发展,急性起病者大多数2周内症状达到高峰。该病散发没有季节性,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多见,男女之比为1∶1.4;81%的病人在不同病期出现精神症状(2),其精神障碍多与意识障碍并存,可能表现为幻觉、妄想、自言自语、缄默/木僵、情绪不稳、淡漠或伤人毁物等精神分裂症样表现及嗜睡、意识蒙胧、谵妄等意识障碍。

安迪的母亲有可能是脑炎所致精神障碍吗?当然不能排除,一般来说散发性病脑经积极治疗后预后较好,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也有一部分患者遗留轻重不等的高级精神活动障碍,复发率约为10%(3),更何况,安迪的妈妈是经过“积极”的治疗了吗?看上去并没有。

无论是缺氧性脑病还是脑炎所致精神障碍,将其作为一种遗传性精神病都不恰当。

安迪的弟弟

“你弟弟被领养之后不久就出现了智商低下,反应不够灵敏”

根据《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临床描述与诊断要点》,这位叫小明的同学可能是童年孤独症伴发精神发育迟滞,脑洞再大点还可以是Asperger综合症,而不是所谓的“精神分裂症”。

Tips:

童年孤独症是一种弥漫性发育障碍,在3岁以前出现发育异常和/或受损。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沟通和局限性的重复与刻板行为,存在语言和认知的发育延迟,男孩发病比女孩高3倍。剧中人物表现可以看出小明有明显的社会交往困难,言语表达简单、缺乏灵活性,兴趣局限于画画,刻板地重复圆周率等。

各位小主可能要质疑,安迪妈疯癫多年,还有一个疯子外婆,这么确凿的家族史不是明显指向精神分裂症吗?好吧,可能是剧情需要,我暂不去揣测作者及编剧的用心,我们就来扒一扒精神分裂症家族遗传史的神秘面纱,开扒之前,请允许本人代表一部分精神障碍患者站在世界中心呼唤爱:上帝啊,请眷顾我们吧,你已经隔三差五的带走我们的理智和情感,难道在它们属于我们的时候,就不可以拥有爱和被爱的权利吗?

这里需要澄清的第一点就是高知女性安迪给的数据(直系亲属遗传风险46.3%)并不靠谱。遗传学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的一级亲属发病风险为5%,是一般人群(0.2%-0.6%)的数倍(4)。综合文献报道一级亲属的患病率是正常对照的16.7倍;男女双方均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子女患病率可达35%-48%。安迪,你爸喊你回家吃饭!明明一大学教授著名经济学家怎么就给你精神分裂症的基因添砖加瓦了呢?

精神分裂症作为一种多基因遗传性疾病,基因学的研究进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尚不知道多基因易感因素在发育过程中是如何影响上百个基因,并且同时与复杂的环境因素互相作用。目前我们所知的是精神疾病是由若干基因叠加作用所致,其基因遗传性存在异质性,可能还和其人格特点、生物学特点、认知功能、所处环境等相关。

另外一些研究结果表明,智商与精神分裂症有关。著名遗传学家Kendle(5)的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的发生风险与智商呈线性递减关系,智商每下降1分,精神分裂症发生风险增加3.8%,一半人群和其同胞、半同胞、表亲中,智商和精神分裂症有类似相关性,所以Kendle推测,低智商对精神分裂症的风险是否应独立于疾病遗传率而存在?那么,即使有精神分裂症家族史和易感基因,如果智商较高,是否可以弥补基因缺陷?安迪如此冰雪聪明之人,可以侥幸逃过这一劫吗?

魔鬼的诅咒:精神分裂症

聊完科学,我们再来谈谈人文和时事。安迪祖孙三人的悲剧不由的让人联想到《简爱》中生世可悲的简和罗切斯特,以及那个让人又恨又怕的伯莎·梅森。罗切斯特年轻时受骗娶了美丽妖娆的疯女伯莎·梅森,她离经叛道且患有遗传性精神病,罗切斯特非常厌恶她,但由于强烈的责任心和一些世俗的要求不能抛弃,加之当时医疗条件有限、对精神疾病的认识非常匮乏,他只能把疯妻关在了屋顶阁楼,由专人照料。小时候看简爱,疯女绝对算童年阴影,她有时在深夜里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狂笑,有时像鬼魅一样出现在女主人公房间里,最后她烧死了自己和庄园,使罗切斯特先生落下终身残疾,虽然结局皆大欢喜,但是“精神病”这三个字变成了“快点逃”深深扎根在幼小的心灵。不可否认,一谈及“精神病”而且还是遗传性的,大家都谈虎色变,就像安迪爸爸的咆哮“谁能受的了一直面对一个发疯的女人”。

我们从十九世纪的英国田园回到现在,最近震惊医学圈的5.5杀医案,据报道,一名患者因二十几年前的牙槽骨截骨术后牙齿变黄,医院口腔科主任陈仲伟并尾随至家中对陈主任实施暴行后跳楼。据报该患者曾住当地精神病院,所以歹徒可能存在精神疾病史。这样的悲剧一次又一次的发生,而每次施暴者如果被报道为精神病患者,我们又更加悲愤,愤的是精神病患者家属的监护不力,悲的是医院的监管不严,更深层次的探究,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有限、医疗卫生资源的投入不足和不均衡可能是更为核心的原因。

精神分裂症是魔鬼吗?

规范的就诊和治疗是最好的解决方案。现在再看疯女伯莎,更多的是同情,她从未接受过治疗,也没有收容她的地方,被当作恶魔关在幽暗的阁楼直到死去。当下的精神医学并不像简爱笔下的十九世纪,精神障碍患者急性发作期最恰当的归宿莫过于各级精神卫生机构,精神病院并非像《飞越疯人院》中那样不堪(话说影视作品真是害死人??,这锅我们不背!)即便当下的医疗水平还做不到精准医疗,但控制急性发作还是有很多方案可行的。在疾病缓解期,鼓励患者参加阳光家园之类的社区康复、街道卫生服务站,同时社区及家属监督患者服药及病情波动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干预,通知上级医疗卫生单位。如果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可以如此完善,想必会减少很多悲剧的发生。

最后,缅怀一下促使我走上精神医学道路的邻居C阿姨,她是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发病”期间她待人接物热情有礼,乐于助人,经常给我送红烧肉圆,她常常对我说“你好好学习,帮阿姨搞搞清楚我这个毛病能根除伐”,学医后我不敢把真相告诉她,只能反复叮嘱她药不能停,虽然副作用很多,但是为了家人,一定要坚持。她和爱人h伯都是快四十岁了才结婚,也没有孩子。有次我暗搓搓的问h伯“你俩为啥不要孩子啊”,老h倒是一脸释然:“没有为啥,我跟她谈了四五年的恋爱才达成共识,俩人相互有个伴儿比什么都重要”。所谓爱,大概就一种责任和牵绊。

当然,不是所有精神障碍患者都能像阿姨这样保存相对完整的社会功能,也不是所有精神障碍患者都有像h伯一样的家庭支持。但是生而为人,就有可能生病,和糖尿病、高血压、甲状腺疾病一样,同样是病,没有贵贱之分,患有精神疾病并不比“正常人”低贱下等。

亲爱的你,你有知情权,也有告知的义务,我们建议你坦诚对待这件事。而亲爱的你,请脱下有色眼镜吧,你又不是上帝,为何要做那审判的人。

(如果对精神障碍的遗传学、治疗、康复和预后感兴趣,请继续







































白颠风初期的图片
复方斑蝥酊


转载请注明:http://www.bwnxm.com/nbbfz/75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