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病专家医者仁心
本文转自“新民晚报第F-期”
作者:颜静燕
有曾罹患神经性厌食症的女孩管他叫“孙爸爸”,有身患强迫症二十多年的患者称他为“大神”,还有八十多岁的帕金森病人视他为“再生父母”。多年来,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团队在被称为“手术禁区”的人类大脑内创造了一个个医学奇迹,更助力中国功能神经外科学跻身国际领先水平,让中国医者在世界功能神经外科学舞台上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就是上海交通大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孙伯民教授。
不忘初心回国“创业”人们常常用“脑子坏掉了”来形容那些行为举止不似常人的人,殊不知,一些人之所以有异常行为,有可能真的是因为大脑某个区域发生了病变,以至于患上例如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神经性厌食症等等功能性疾病。新世纪以来,我国在功能神经外科领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让无数深陷功能性疾病苦海的患者家庭有了重生的希望。而这其中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的名字:孙伯民。
孙伯民教授现任亚洲功能神经外科学会主席,世界立体定向及功能神经外科学会副主席,世界神经外科医师联合会功能神经外科分会常委,中国功能神经外科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说起功能神经外科学这门医学领域中的“偏科”,可能很多人连听都没听说过。别说普通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连国内较为成熟的神经内外科学界,对这一神经外科的分支都不甚了解。年,孙伯民教授即将结束在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医学中心功能神经外科中心为期五年的深造,是留下来做个高收入的美国医生还是回国进行艰苦的学术创业——一道选择题摆在了他的面前。
当时,我国功能神经外科领域基本空白,回国发展前途并不明朗。如果留在美国,不仅可以享受高薪带来的舒适生活,还能使用当时世界上最尖端的医学实验室继续进行科学研究。然而,想到当年自己正是为了填补国内功能神经外科领域的学术空白才出国留学的初衷,孙伯民教授没有犹豫,毅然选择回国工作。
从“心”出发手摇开颅在功能神经外科领域,经常遇到的就是帕金森病患者。随着中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的帕金森病患者总量也跃居世界第一。回国后的孙伯民教授把在美国学到的先进治疗手段带回了国内,率先采用脑部深层电刺激手术(DBS),通过在大脑特定部位植入脑起搏器治疗帕金森病。
许多帕金森病患者因为长期需要家人照顾,丧失社会职能,大多出现了抑郁症状。都说医者父母心,患者的心病有没有心药来医呢?为此,孙教授决定改变DBS手术的刺激区域,大胆启用国外使用较为广泛而国内尚未实践的GPI核团治疗方案。该核团除了可以有效缓解病人的症状,还可让有抑郁症倾向的病人产生积极的情绪。
孙伯民教授还是国内采用丘脑底核电刺激手术治疗肌张力障碍疾病的第一人,并且在国际上首创了采用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难治型神经性厌食症。
至今,孙教授都坚持选择用手摇钻替代电钻为病人开颅。很多同行表示不理解,孙教授介绍,DBS手术比较特殊,很多病人需要在局麻清醒状态下完成手术。通过和早年患者的沟通,他了解到电钻开颅的声音会成为一部分病人挥之不去的梦魇,造成心理疾病。于是便坚持手摇钻开颅,只为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
瞒着家人悄悄出差对孙教授的整个访问几乎是在一种见缝插针的状态下进行的。“待会儿我还得赶下午的飞机,你就抓不到我喽。”眼前慈眉善目和蔼可亲的“萌大叔”有些狡黠地笑道。
手术、讲课、会诊、开会……每一年、每个月、每一天,他的节奏都是如此。医院,就是在去往别的城市的路上。
每天如此紧密的安排让人看了头皮发怵,孙伯民教授却早已习以为常。这样的工作强度就很难顾及家庭和孩子,太太经常抱怨家里就像“旅馆”。同事下属都知道,孙教授最头痛的恐怕就是如何跟太太报备出差行程了。“我已经摸索出来一套应对办法,就是把行程分成几段,挤牙膏一样一点点告诉她,嘿嘿,这样更容易接受嘛。啊呀,这个可千万不能写哇,不然我老婆看到又得生气啦。”
“怕”老婆的背后,其实是孙伯民教授多年来对妻子对家庭的愧疚。因为一直专心学术,孙伯民教授好不容易直到四十岁才迎来女儿的出生,五十岁有了儿子,平时全靠妻子照顾两个孩子。他的同事悄悄告诉记者,出差时,孙伯民教授没事就会看手机,还会对着屏幕呵呵呵地傻乐,全然不似平时的冷静淡定。“凑上前一看才知道他是在看家里的监控摄像头传来的实时影像”,这是妻子为了能让孙教授随时随地看到孩子们,特意在家中安装的。
温馨提示:更多信息可登陆景昱医疗官方网站进行了解。感谢您的支持。
苏州景昱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白癜风怎样快速治疗北京去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