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患者以通为目的
“凡病宜通”之重证浅析
六腑以通为用,说明了六腑的功能,升降出入以“通”为纲,气血流通,濡养脏腑经络,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生生不息,一旦脏腑不通,气血凝滞,脉络受阻,脏腑经络失其所养,功能失常,疾病随之而起。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顺,宣通乃为第一要义。故百病之生,皆因瘀滞痞塞,凝结不通所致,所以调治应保证五脏元真通畅,六脉平和。
调理贵在疏通气血,温阳益气,有曰: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肝气不舒则郁而化火,肺气不降则津结成痰,胃气不通则废其容纳,脾气不达则滞其枢机。
重症及时就医重症的特点:起病急、病情复杂、变化多端进展快、死亡率高,一个或多个器官状况不稳定或潜在不稳定,一个或多个器官或系统功能受累,已经或潜在危及生命的疾病。在原有(或没有)基础病的前提下,或某些急性原因危及生命或器官功能的短暂或较长期障碍,需紧急和持续有效的气道管理、呼吸支持、循环支持、血液透析、神经系统功能支持等以维持内环境平衡。
重证已经涉及到各个脏器,出现各脏器功能紊乱、功能不全或障碍,发生心肾综合征,脑心综合征,肝肾综合征,肺性脑病,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
五行学说认为五脏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呈相生相克关系,只有脏腑经络之间的阴阳平和,才能维持机体的动态平衡。
主要脏器“宜通”病机
心气通达,血脉通利
心主血脉,心气调畅,血液充盈,脉道通利,血液流注全身,脏腑得到滋养,功能得以正常运行,循环不稳需要维持血压在一定范围,保证冠脉有充足的血流,增加冠脉血流量,扩张冠脉,支架置入也是增加血流的措施,这样才能保证心脏血液有效灌注,但是支架置入后也可能出现无复流现象,即血管打通后没有血流通过,即伤了气血,这就是中医所说的气虚气弱,或血瘀,气不行,则血不流,采取益气补气,温阳通络起到了气行则血行的目的,中成药麝香保心丸、通心络胶囊的临床试验都证实了这一点,改善了冠脉无复流现象,再次验证了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的中医理论。
疾病保险肺气宣降,辅心行血
肺气不足,失于推动,宣降乏力,气道壅塞不通,津液不布,凝聚成痰,水谷精微不能化生为营血,气血不能交换,即氧气不能吸入,二氧化碳不能排出,造成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采用高频吸氧,甚至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都是为了肺气通畅,定时吸痰、排痰防止痰液堵塞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保证一定的氧合指数,防止缺氧,器官功能损害。肺主一身之气,肺气一伤,各个脏器都会缺氧,产生乏氧代谢,乳酸升高,内环境紊乱。
肺与大肠相表里,通腑以泻肺,五脏相生,腑通肺也降。
肝主疏泄,畅通气机
肝调畅气机,疏泄正常,气血调畅,经络通利;肝疏土助运化,使胆汁泄注于胃肠而促进脾胃消化;肝藏血,使肝阳冲和调达,勿使过亢而升腾。肝气失通,升降逆乱。
脾气升散,统摄血液
饮食入胃,脾之运化将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津液,上输心肺,濡养脏腑经脉,四肢百骸;脾统血,使血行脉道,系“后天之本”。脾胃同居中焦,互为表里,一升一降,共同维持正常的消化吸收和排泄功能。
肝胆、胃肠都属消化系统,脾失健运,肝失疏泄,都会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胆汁排泄异常,严重者发生胃肠功能衰竭,肝功能衰竭,腹腔高压,菌群失调,采用胃肠减压,灌肠通便,尽快恢复胃肠通畅,减轻腹腔压力,早期采取滋养性胃肠营养,等肠道功能部分恢复,即行全胃肠内营养,这些措施都是重视脾胃功能,重建脾胃的运化功能,转化水谷精微为气血,即谓:“胃气存则昌,胃气亡则亡”。经胃肠的营养支持已经成为救治危重症的重要措施之一。
脏腑通畅,气血调达肾气通达,津液输布
肾藏精气,主水,又主纳气,为“先天之本”,肾阳温煦推动,肾阴滋润濡养,阴阳之间相互资生,制约,维持脏腑经络的阴阳平衡。肾气阻塞不通,则肾水亏燥热内生,肾失升降,清者不能输布,浊者不能排出,致水液内停,水饮凌心,则心悸心慌、胸闷气促、射肺则不能平卧;困脾则腹胀水肿;若肾气不达,肾不纳气,则呼多吸少,动则气喘。临床出现心肾综合征,肺肾综合征,肝肾综合征,甚至出现肾功能受损,肾功能衰竭,需要控制饮水,减少钠的摄入,通过利尿,排便减少体内水潴留,改善心脏功能,保证肾脏血液灌注,严重者需要采取腹膜透析,血液透析来排除过多的水分,代替肾脏功能。
总而言之,重证患者五脏功能减退,脏腑之间形成新的连带关系,需要建立新的动态平衡,才能维持脏腑经络的正常运转。气血津液的流通,循环充盈有序,是脏腑功能正常的基础。《素问·调经论》曰:“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气血。”保证气血充盈,保持脏腑的有效灌注,就必须有畅通的呼吸,充分的氧合;一定的血容量,最低范围的动脉压,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氧供应;完整的胃肠功能,实施有效的营养支持;保护好肝脏的代谢功能,以期充分降解代谢废物;肾脏的排泄至关重要,维护好肾小球滤过率,既要发挥好利尿作用,又要减轻它的负担,防止肾毒性物质的损伤。正如《灵枢·邪客》所云:“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诊疗重证应以五脏“通”为目的,上逆者降之,下陷者升之,中结者达之,内阻者疏之,畅通上中下,畅通内外,以期达到五脏六腑的动态平衡,功能正常。
五脏六腑功能平和